貔貅国虽落后,但因长期在山里活动,打游击战很拿手。
一旦碰上,就是凶多吉少。
在陈赫庭的指挥下,大量的民兵和预备役倒在了边境线,战损率超过60%。陈赫庭承受的舆论压力进一步加大。
没错,舆论。这是在现实中完全会出现的情况。
进入测试时说的“影响决策自由度”,指的就是这个。
战损率、伤亡人数、是否获胜……都会影响国内民众的信心。
每名战士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此时该有多伤心。
攻打南北,探明西线,陈赫庭只用了三个月时间(现实中三小时)。
全军的死亡人数却已超过两百八十万。
按理来说,这是会被限制决策的,但陈赫庭将两件事同时进行,人们在为己方战士悲痛的同时不再追究他破坏敌国的民用设施,因此舆论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至此,三道分水岭,已经筛掉99%的人。
剩下1%,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指挥官的基本素养。在前期损耗较大的情况下,如何让有限的兵力发挥出最大潜力,达到以一敌百的效果。
另一方面是指挥官的意志力。打到这里,脑力和体力都濒临极限,能否保持清醒,在最后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前功尽弃。
陈赫庭做到了。
虽然战损率达到98.7%,但他击败了敌国军队,让战败的四国短期内无法发动战争,最大程度保护了本国安全。
参加测试的士兵们不知道,可刘民根清楚,即使再来一遍,也没人能做得更好。
龙息国的国土面积很大,所以给人一种错觉:兵力最多,实力最强。
所以以强者看待弱者的眼光采取守势。
可实际上,敌方和己方的兵力比是10比1。
破局概率不足5%。
在这样的劣势下,再讲仁义就是愚蠢了。
如果提前告知战士,相信很多人会选择先攻,可能不会有那么多零蛋。
可这不是测试的目的。
当你不清楚双方的兵力,当所有情报都表明你处于优势,你是否还会保持谨慎,是否愿意背负骂名、违背国际公约、违背民族美德,哪怕一意孤行,也要坚持正确的决策?
当你被很多人误解、被很多人批评,你是否能坚信自己,是否承担得了这么大的压力?
身为将军,往往只有你一个人看清真相。
你也必须看清真相。
为什么一些人的判断会出错?
因为在他眼里,世界就是这么运行的。
认识误差,是决策者最大的敌人。
正确认识这个残酷的世界,需要勇气和清醒。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直面真实。
世界观一旦形成,一点微小的改变都需要伤筋动骨。
陈赫庭的判断从不出错。
这说明他对这个世界有着近乎冷酷的清醒。
这份清醒,恰恰是他作为将才的最大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