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夏桀末年,来了两条龙,这两条龙停在夏桀的院子里,并且开口说话:“我们是褒城的两个神仙”,夏桀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非人力所能为的神秘事件,于是就占卜,占卜结果杀了的话不吉利,赶走也不吉利,让它们就停在院子里也不吉利。这可怎么办呢?后来占卜说把它们的口水收藏起来的话很吉利。于是,就进行了一系列的祭祀,然后龙不见了(大约是自己走了——《东周列国志》就说风雨大作,龙就飞走了),龙的口水还在,于是就把口水用盒子装起来,放起来了。
后来夏朝亡了,传到到了商朝,商朝而也灭亡了,传到周天子手里。但是呢,大家都没敢打开看这是什么。但是呢,到了先王(周厉王)时期,这不大约过了一千年了,先王打开看了,这口水流的到处都是,都弄不干净。先王于是就令一些妇人脱光衣服来驱邪(很奇葩的驱邪方法,然而似乎到现代还有人在用,也有用女性内裤或者卫生巾这之类的)。
别说,还真有反应了,这些口水变成了一只鳄鱼状的东西。直接跑到大王的后宫里了。那时候那个小宫女还很小,但是呢,这只小鳄鱼碰到她以后就消失不见了,然后她渐渐长大,,忽然就怀孕了。周厉王很生气,你都没跟我睡就怀孕了,孩子是谁的?就给拘禁起来了。但是呢,这宫女直到周厉王被赶跑了都没生下孩子来。然后经历了厉王晚年的动荡,周宣王前期的奋斗史,宫女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并且终于怀孕四十年一朝分娩,生了一个女孩,这很妖孽啊,所以就扔掉了。
我们回来说周宣王,第二天周宣王又找伯阳父占卜,伯阳父说妖孽没死,周宣王下令让人查找女婴,这个负责人就是杜伯恒,杜伯恒去河边找孩子哪里找得到?只能回来说孩子找不到,是不是顺水漂流走了,或者最直接淹死了呢?要说这孩子一定活不了啊,然而不一样就是不一样,这个孩子被人给救了,什么人救的呢?是一对制造弓箭的夫妇。周宣王因为歌谣心里不安,所以下令说大家都不许在制造弓箭,否则就格杀勿论。偏又一对没有得到消息的夫妇来都城买弓箭,怕被捉住杀死,赶紧逃跑,然后就了被扔掉的那个女孩子,夫妇两人抱着孩子(《东周列国志》里妻子被杀,丈夫捡到孩子)逃到褒城,后来褒城主事者褒饷得罪了周幽王,献上这位美女,这位美女就是有名的红颜祸水,“褒姒”。 《史记》和《东周列国志》关于褒姒的记录大体相同,反正就是妖孽。
大约过了几年,这事早就被忘到后头了,忽然有一天周宣王做了个噩梦,梦见一个美女从西方而来,径自进到太庙里把七庙神主全部抱着往东边去了,太庙可是神圣的地方,周宣王怒不可遏,然而梦里谁都指挥不动,一怒醒了,于是又找来伯阳父,伯阳父说是妖孽未除的缘故啊。周宣王于是找来杜伯恒,问他让你查妖孽呢,在哪儿呢?杜伯恒也很无奈,我又不是没找,找不到有什么办法?再说一个小孩子能成什么大事?劳民伤财的。周宣王不干啊,这关系到我老姬家千秋万代的天下,你不好好给我干活,杀了!杜伯恒的好朋友左儒劝周宣王没劝动,朋友死了他也自杀了。
周宣王听了这事,心里更不痛快,就老年痴呆症状出来了。又过了三年,周宣王想散散心,出去打打猎,然后忽然间杜伯和左儒的魂魄来索命,射了周宣王一箭,周宣王三日后毙命,临死托孤,太子公湦继位,就是周幽王。
以上是周宣王神秘去世的说法,其实《国语》里的记载完全是另一个基调。
话说当年周宣王手下有个杜伯恒英俊有为,周宣王常常宣他入宫议事。当时周宣王年约六十,有个年轻貌美的小老婆叫女鸠,女鸠感觉周宣王虽然是天子,但也是个老人天子,就看上了杜伯恒,然而杜伯恒看不上女鸠,拒绝了她。女鸠心里那个不痛快,又害怕,就“眼珠一转,计上心头”,某一天,女鸠在自己身上涂了蜂蜜吸引蜜蜂来采蜜,女鸠喊着救命,杜伯恒也不能不管上司的小老婆,就来赶蜜蜂,宣王听见小心头肉呼喊救命自然就来看看,女鸠抓住机会诬陷杜伯恒要□□她(当初貂蝉也是这么对董卓说吕布的),老男人对戴绿帽子相当敏感,然后把杜伯恒囚禁起来,然后就给杀了。
杜伯恒是被杀了,他的家人和属国没有被灭啊。当时杜城(杜伯恒属国所在地)是个相当繁华的成邑,《诗经?韩奕》记记载说韩候入京朝觐宣王,周宣王就把他安排在镐京外的杜城,派重臣显父招待他。杜城离国都又近又繁华,实力不会差呀。这样就把人干掉了,人家一定不干。这不过了大约三年,杜人在周宣王打猎的路上发起了围攻,一位自称杜伯、身穿红衣红帽、手执红弓的人将箭射进了周宣王的心窝。这位红衣人据说就是杜伯恒的儿子隰叔。《东周列国志》说隰叔后来跑到了晋国,后来在晋国出仕做了“士师之官”,子孙遂为士氏。食邑于范,又为范氏。
而有些资料却说周幽王被杀,周平王登基后东迁洛阳,杜人立即占领了镐京城,建立了“汤杜毫国”,“唐杜伯国”的谐音。据说杜人的祖先就是商汤,而成汤的首都是亳城,所以他们建立一个这样的国家。据说他们的疆域南起终南山,北至北山嵯峨山,占据渭水中游广大地区,直到秦宁公三年被秦灭国,杜伯国在杜城建都67年,后来兵败几次迁徙,杜伯国存在了大约百年。
以上是一个老男人,为了红杏出墙未遂的小老婆杀了被诬陷的得力手下,又被得力手下儿子干掉的故事。很有损天子圣明,被隐而不谈也可以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