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王三年春天,郑厉公出面调解周惠王和王子颓之间的纠纷,但没有成功,郑厉公于是逮捕南燕国君仲父。同年夏天,郑厉公将流亡在外的周惠王带回郑国,安置在郑国的栎地(今河南省禹州市)。同年秋天,周惠王和郑厉公到达邬地,继而进入成周,取得成周的器皿用具搬回栎地,供周惠王享用。
同年冬天,王子颓设享礼招待五大夫,奏乐及于各个时代所有的舞蹈。郑厉公听到此事,见到虢国国君虢叔说:“我听说,悲哀或者高兴,若不是时候,灾祸一定会到来。现在王子颓观赏歌舞而不知疲倦,这是以祸患为高兴。司寇杀人,国君为此而减膳撤乐,何况敢以祸患而高兴呢?篡夺天子的职位,祸患还有比这更大的吗?面临祸患而忘记忧愁,忧愁一定到来。何不让天子复位呢?”虢叔说:“这是我的愿望。”这是两位政治家初步达成了协议。
周惠王四年春天,郑厉公和虢叔在弭地(今河南新密境内)会谈,誓师讨伐王子颓。同年夏天,郑、虢联军一同进攻王城。郑厉公拥着周惠王从圉门入城,虢叔从北门入城,杀死王子颓和五大夫,周惠王于是复位,史称此次事件为王子颓之乱(亦称子颓之乱)。
有人可能要说,还是郑国和虢国比较忠君爱国呀,嗯。忠君爱国的臣子一定会有好报的,周惠王为了感激郑、虢两国援助自己复位,于是将酒泉(今陕西省东部一带)赐给虢国,将郑武公时代从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以东的土地赐给郑国,这样周王朝的疆土再一次缩小——就算是天子也没有免费的午餐呀。
周惠王十年,“赐齐桓公为伯”。这句话我开始是不理解的,因为西周的爵位是按照赐公侯伯子男附庸依次递减的,姜太公最初被封在齐国就是候位,为什么到齐桓公成了“伯”呢?或者这里的“伯”意义已经变化?再或者齐国在漫长的历史里被贬过爵位?再后来我在一本叫做《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读》(作者林新浩)的书里看到这样一种解释——“霸”在古汉语里通“伯”字,古人称呼兄弟四人“伯仲叔季”,“伯”是长兄的意思——那么说这时候的周天子承认了齐桓公是“带头大哥”。
周惠王在位共二十五年,惠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姬郑继位。这就是周襄王。
据说周惠王也是想换太子的,但是周惠王二十二年夏天,齐桓公邀集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昭公,与周惠王的太子姬郑在卫国的首止(今河南省睢县东南)相会,宣布支持太子姬郑为嗣君。周惠王十分生气,便指使郑文公背弃盟约而联络楚国,自己则派人联络晋国,试图组成周、郑、晋、楚联盟,以对抗齐国。齐国先发制人,连续兴兵攻打郑国,迫使郑国叛周亲齐,使周惠王的计划破产没换动。
我们回来继续说周襄王,周襄王的母亲似乎是齐国的公主或者贵族,但是早死,后母为惠后(不知道哪里的人)。惠后生叔带,叔带有宠于周惠王,周襄王害怕他。周襄王登基三年,叔带与戎、翟策划攻打周襄王,周襄王也想杀掉叔带,叔带逃奔到齐国。至于叔带为什么逃到齐国呢?齐国又为什么会收留他呢?政治很多时候没有黑白分明,更多是因势利导。
齐桓公派管仲到周地打戎人,派隰朋到晋地把戎翟赶跑。周襄王于是用上卿之礼招待管仲(不知道是打算招揽他,或者是表示尊重他来向齐桓公致意)。管仲辞谢说:“臣不过是是身份低贱的官员,现在天子你有两个上卿国氏和高氏在。如于春秋两季朝聘之节来受王命,这不符合礼仪呀,(看来还是招揽)作为诸侯之臣的我请求您不要用这么郑重的礼仪来招待我。”周襄王说:“你就当因为你是舅舅(齐桓公)家的人(不辞辛苦的帮我搞定了这一场战争),所以我才奖励你的功勋,你不要违背我的命令呀。”管仲到底还是只受下卿之礼。
周襄王九年,齐桓公去世。十二年,叔带又回到周。原因呢?据说是齐国贵族的调节,就让他这么安安稳稳的回来了。他回来了,周朝必定要不安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