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十四年,秦国攻打楚国,夺取了召陵、丹、犁臣。我对地理了解的不多,更别提军事地理,但是能被争夺下来的城,一定有值得争夺的意义。
这一年,蜀相陈庄杀了蜀侯来投降。蜀侯叛变的时候,秦惠文王已经去世,他的儿子秦武王赢荡继位,并且在临晋跟魏襄王举行了会面。韩国魏国齐国楚国越国都表示了臣服的姿态。这里没有赵国。
关于蜀国又有个故事。之前我们讲过,司马错打下了蜀国,秦惠文王派陈壮担任蜀国的相国实际主持蜀国的事务监督蜀侯,同时还派遣张若掌管蜀国的军队。张若和陈壮,一个在政,一个在军,成为蜀国真正的实权派。蜀侯实质上的权力是不足以支撑他叛变的。
蜀侯敢于谋反,有一个重要的诱因。就是楚国方面频频派人联络蜀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共同对秦国。当时丹阳之战刚结束,楚国正准备与秦国打一场规模更大的蓝田之战,楚怀王约蜀侯一起,给秦国制造麻烦。蜀侯清楚,要让楚国与秦国打一场长期的战争,这种机会几十年也没有一次,不可能错过。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
当时蜀郡的军队,数量大约二十万,绝大多数是本地人,但中高级将校,大部分都是当初秦惠文王派来的秦国人。蜀军的最高统帅,即蜀郡太守,则是秦惠文王很信任的青年将军张若。要在军中发动政变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但是,名利动人心。陈壮被策反了。人一旦得到权势就舍不得放手,在陈壮看来,自己在秦国不过是个小国的外臣,根本入不了秦国朝堂,但是如果蜀国独立了,他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蜀国资源丰富,比他能从秦国那里得到的好处多多了。
然后想要造反的这些人制定了三步计划。
第一步,送一份祭品给秦武王,毒死他。由于秦武王年轻,秦武王一旦去世,秦国必然会变成诸公子争位的局面,咸阳不会派兵来平定叛乱,蜀国正好可以乘机独立。古代祭祀用的祭品,是供奉过神灵的食物,虽然时间久了有可能过期甚至发霉,但受赠人一般还是会吃掉一部分,以示对神灵的敬畏。他们也不担心秦武王不吃。
这种时候,王太后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秦武王的母亲魏太后让一个倒霉的宦官先尝了尝,结果宦官被毒死了。然后这魏太后就招来了司马错,看看怎么把蜀国好好教训一顿。
要知道当年是司马错打下来的蜀国,之前丹阳之战打得如火如荼,司马错跟几万军队呆在咸阳一动不动就是为了防止蜀国叛乱,司马错于是带了五万兵直奔蜀国。
第二步,在祭品送到咸阳当天,蜀侯已经提前离开成都城,与相国陈壮在成都城外,召集着各地赶来的蜀军。号召蜀军中的蜀人兵变。毕竟真的打仗还是底层士兵多。底层的士兵是蜀国人。所以军队哗变什么的,也不是不可能。
这样的话就很考验张若的能力。当时秦国在蜀国总共就一万多人(秦国本身不断的跟东方的国家以及楚国打仗,兵力有限)张若把一万人的秦国士兵主要分布在蜀侯所在的成都,其余地方都是派少量人管理,大体还是以蜀治蜀。同时还招募了一万蜀国兵,招募的这些蜀国兵都是对秦国有好感,并且家属都安置在成都的没有后顾之忧的。所以成都城也不那么好打。
第三步,召蜀郡西南部丹、犁等部族发兵来支援蜀军。丹、犁等部族位于金沙江上游,与蜀国保持了几百年的友好关系,秦国入川之后,却忽视了(或者说没有顾得过来)与这些少数民族的关系。
但是很不幸,随着司马错的大军入川,叛乱的蜀军被击溃,秦国大军离成都城已经不远了。很多叛军四散奔逃,跟这陈壮等一起谋反的秦国人,都想办法撇清关系,于是陈壮就把蜀侯干掉了。还把蜀侯的首级送往成都,向张若邀功。
张若一面派人好言抚慰,一面上报司马错。司马错没有被忽悠,就把陈壮正法了。西南的丹、犁等部族的军队南撤。司马错继续挥师南下,在金沙江流域,打败当地的丹、犁等部族,逼迫他们称臣。
当时蓝田之战已经开打,秦国关中的局势非常凶险,为了牵制楚军,司马错统领这支秦军进入巴郡,猛攻楚国占据的涪(fu)陵。秦国南下巴蜀之后,巴国旧都江州为秦国所占,而另一个旧都涪陵则早前为楚国所据。楚国在涪陵部署的兵力,也有一万人,司马错攻下涪陵,让楚国失去四川盆地的据点。也给关中蓝田大会战的秦军帮了忙。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武王即位后,把张仪、魏章赶跑去魏国了。有人说为什么呀,张仪为秦国做了多大贡献啊。脾气不和可不可以?秦武王就是看不上张仪可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