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92章 项羽本纪(一)

第92章 项羽本纪(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关于桓楚具体是谁,做了什么不清楚,只知道他当时也是逃犯,隐藏在某一片水域,后期跟随项羽打过仗,再后来就没有记载了。

插一句,这些秦朝的高官跟流窜的旧势力好多都是勾勾搭搭。攻下一个国家接过管理权并不是结束,不断的加强管理,自上而下梳理重要人物的关系,需要细水长流的功夫。

项梁听殷通这么说,就回答说:“桓楚目前在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具体藏在哪里,只有我家项羽知道。”然后退出来找项羽,找到后让项羽拿着剑在外面等着召唤。

然后项梁又进到屋里坐下说:“项羽就在外面等待召唤,您叫他进来吧,好让他接受您的命令去找桓楚。”

殷通也知道这件事必须保密,就说:“好。”项梁就把项羽叫进来。

不一会儿,项梁就给项羽使眼色,说:“可以干了。”

于是项羽就拔出剑来把殷通的脑袋砍下来了。

项梁于是拿着殷通的脑袋,佩戴郡守的印绶,要行使郡守的权力。

这属于造郡守的反。殷通作为郡守也是有自己的铁杆的,理所当然要攻击项梁,结果项羽拿剑杀死了几十上百个人。一时间整个郡守府的人都吓得趴着不敢动了。所以,前面说的“学剑不成”,实质上是不成立的,以一敌百还被人说不行的话,那“行”的标准实在太高了。

郡守府被拿下了,项梁于是召集他比较熟知的豪吏(吏,基本管文,也有管缉盗治安的),告知他们要起兵响应陈王起义,于是举兵吴中。然后派人到所管辖的各县征兵,得到八千精兵。然后委任吴中的豪杰们(可能有一部分是在逃人员,基本管武)为校尉、侯、司马。军政两班都全了。

这时候有个人没有被任用,他就找项梁问原因。项梁说:“之前的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曾经委托您主持办理某件丧事,但是您没有办好,所以我不能任命您做事。”所以大家都很服气,于是项梁就成了会稽郡的郡守,项羽担任裨将(谁不服打服,再不服就干掉),攻取所辖的各县。

这里咱们说说殷通和项羽吧。说起来殷通具体什么出身不清楚,但是能做到郡守,基本都是世家大族。至于说是秦国人出身还是楚国人出身,或者原来东方其他国家出身,楚国人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统一大业摧枯拉朽,秦国未必有那么多的人才储备,即便人才很多,为了弱化来自底层的反抗,以楚治楚是一个更便宜的选择。

当然这些身居高位的楚人最少明面上要政治正确,拥护秦朝的统治,也就是政治变通性;另外必须有一定的根基,一定的能力,能够辖制住治下的英雄豪杰,可以起到切实的管理作用,征兵征粮啦,徭役啦,要供应的上。

所以殷通当秦朝的官的时候,也努力对上满足,虽然具体事务是项梁安排的,明面上主事的是殷通,当然私底下小动作没有停,任用项梁,留意桓楚。而眼看秦朝呼啦啦大厦将倾,殷通也颇懂得顺应形势,反也就反了,还任命流犯主持军务。所谓忠诚也是没有的,都是利弊权衡。

关于项梁和殷通之间的合作关系,不管他是知道项梁的根底也好,不知道也好,把民政大事交给一个人之前什么都不考虑是不可能的。大概率还是知道的,可能还以此为合作条件,你帮我办事,我保你性命无忧。所以项梁干掉殷通这件事很可能不是简单的干掉救命恩人,是去掉一个威胁自己的合作伙伴。

至于项羽拔剑杀人,这对于霸王来说很可能小菜一碟,他又出身军事贵族,对于人命大概没有平民那么顾忌;多年流亡,叔叔项梁杀了人才逃命,而且确实逃过去了又能主持一郡事务,所以杀人的后果在他那里应该也不严重。后续项羽多次屠城也能看出这一点来,人命这种东西,听话就好;死活不听话,也就是随手一剑的事,不行就多几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