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乡镇税所 > 第250章 企业培训

第250章 企业培训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几天过后。江北各乡镇的企业会计,在收到江北国税分局发出的培训通知后,纷纷朝江北赶来。

培训班未开班,江北国税分局来了几名手拿笔记本的会计们。

他们是叠翠乡火炮厂的黄副厂长,以及叠翠乡水泥厂的卢顺芬会计,还有龙泉乡植化厂的李铭宽、以及江北老城缝纫社的金小会。几人弄不清培训的地点,想到分局问一问,被张兴福一阵喝斥,问他们,你们是不是连烧香都摸不到庙门?人人哑然失笑,出了分局,紧急赶往江北镇政府。

人人进了镇政府大门,这才发现走对了地方。一楼的院坝,人头攒动,站的全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各家企业会计。

培训班未开始,董留成站到了培训班的门外。看着从四面涌入的人越聚越多,黑压压一片,他倒吸了一口冷气,大声叫着王志山,问他,我们是不是换个地点?

负责安排培训班教室的李根荣和王志山奔跑着,气喘吁吁。

原先计算过三个乡镇的二百户企业,人数压缩再压缩,仅通知了八十户企业的人来。可当天一盘点,人数增了近一倍。原定一楼的镇人大会议室坐不下人,两人紧急请示张庆延书记,临时起意,将培训班地点改成镇政府最大的四楼大会议室。

接到通知的人群,陆陆续续朝四楼赶去。

四楼能容纳上百人的会议室,一时间人满为患。没有座位,有人搬来了凳子,放进了会议室的走道里。讲台最前方的空白地带,由几条长条凳占领,成了年轻人加塞的领地。有人来得早一些,想独占鳌头,多抢占一两个座位,留给未及时赶到的人。空座位起了纠纷。几人因为占座,起了争吵,最终座无虚席。

原定上午八点半的开班时间一到,董留成手拿的话筒一通电,发出了一阵刺耳的尖叫声。

闹哄哄的会场,安静下来。

董留成在开班仪式上作了动员讲话后,坐在会场的人看着上台的人次序上台,开了讲。

人越聚越多,开讲的声音回荡在整个镇政府的上空。

张庆延书记被惊动了,出了办公室,上了四楼,想看看这次盛况空前的培训班,是个什么样?

等他上了四楼,这才发现门外的走道坐了不少人。人进不去教室,他站在外头的走道里,隔着窗子,看着负责讲课的王志山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开始了授课。

培训明显做了充足的准备,台下的三至五人分发着讲义,带给企业们最新的企业财务通则和会计准则,再结合本地企业实际,边讲解边操作会计实务,从企业开设到正常营销,讲得精彩。

培训由于太过于务实,谁都不愿意离开。

事前准备留有的休息时间,被人举手提议取消。

有人的笔记本记得满满当当。

当天的培训持续到正午时分。下午继续,直到晚间六时,才宣告一天的结束。

负责讲课的王志山在下课前留了作业。作业是一份印刷的试卷题目,以及要求做出最后财务报表的空白表。

出了教室的异常兴奋;未出教室的将王志山围在讲台,和他讨论着感兴趣的内容。

晚饭后有人再次折了身,要进教室。

王志山请出李根荣,为要在教室完成当天作业的人,留了灯。而他,胡乱吃过几口饭后,回了教室,为有疑问的人讲起了作业。

这一晚,江北镇政府的四楼,破天荒亮了灯光。

天上的月亮散发出清幽的光芒,照在地上白白的。四楼的教室的光光,亮亮的。等到最后的王志山和完成作业的人走出教室,已经是夜间十二时。人人在这样的时间似乎并不感觉到困乏,说这说那,像打了仗胜的战士一样。

这一晚,王志山在培训班直到深夜。

第二天一早,他继续了培训。

培训的内容是发票的取得和开具,以及相对应的会计处理。

原定一天半的培训,被激动的到场人员,要求延期。

延期的呼声一阵高过一阵。

培训最终推迟,成了三天。

这是一场规模和时间超前的培训班。

放在以前只有县税务局才会有的财会培训班,如今破天荒在江北落了地。人们奔走相告,说是江北就有了培训班。兴奋的企业会计和负责人,不断走进了培训班,加入了培训的行列。

为培训懊恼的,是分局的张兴福。

此前,他为这次培训班,一直与董留成争执不断。

最初他认定培训会计是财政局的事,甚至不惜找来财政所长,要他上财政局请来师资;财政所长拗不过张兴福,只有去了县财政局一趟,找到财政局长,可被财政局长一语否决,说是不能派来师资。

这下,张兴福改弦更张,提出分局经费紧张,不能由分局出这个钱。

这话无异于将了董留成一军。

他不甘心,悄悄上镇政府,找到了张庆延书记。

张庆延书记得知此事,当即拍板,说国税分局不等、不靠、不要,提出来培训当地企业会计,这是天大的好事,我举双手支持。要场地,我出;要资金,你们让企业来凑。培训嘛,小猪吃小猪背,该花的钱就花。当然,钱不够,大家吃个拼盘,我们镇政府出一部分,受训企业出一部分,问题不就解决了?这种好事,咱没条件,创造条件要上;有条件,咱们自己上。有我做你们后盾,你们担心什么!

张庆延书记的表态,将张兴福噎个够呛。可书记发话,他不好再唱反调,只有将自己的怨气,咽到了肚子里。

培训班大张旗鼓,办上了。

没有人知道,培训只是董留成和王志山要走出的第一步。

两人要借培训班,打开分局一系列改革举措的突破口。

这是那一晚,两人在王志山宿舍,一宿未睡想到的。

他们要的,是如何改变现状、推陈出新?

之所以想到改变,是因为,近几年,人人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突飞猛进的纳税企业和个人数量,一年比一年多,到如今已是七百余户。

光是其中的企业数量,就由过去的几十户,猛然翻倍,达到了两百户之多;另一头,个体户纳税人,也由过去的一、两百户,突破五百户关口,站上了五百七十户水平。如此庞大的纳税群体,让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分局人手,人少事多,疲于奔命,像是消防队员一样,在大火面前无计可施。

如此不堪,董留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几次想促成张兴福抓大放小,管好大户,提升重点,奈何敌不过张兴福抱定“再小的蚂蚱也是肉”的说词,十几双腿奔波在三个乡镇之间,像是过去刀耕火种的简单劳作,只会带来广种薄收。虽然表面上做足了既不丢西瓜,也不放芝麻,可分局人手不足,只能重新整合,另辟蹊径。

要想改变,谈何容易。既要顺应企业需求,又要抱住既有不放,摆在董留成面前的,成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两人陷入了剧烈的争论中。

想着这些,董留成和王志山的目光,不约而同看向了企业培训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