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听澜虽不知这些老油条为什么要听自己一个新来的做讲解,但既然上官要求了,就讲讲吧。
贺听澜一口答应,走到众官员面前侃侃而谈起来。
“既然如今大梁与北疆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张,我就先对比这两者吧。”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认为大梁军士们的优势在于战术更为灵活、缜密,且擅长远程攻击,应当以防守为主、攻敌为辅,采取诱敌深入的打法,应当尽量避免近距离肉搏。”
“先说刀剑类,大梁军士们的刀剑更为轻便,适合快速劈砍,用起来灵活易操控。但同时,剑刃也更容易卷刃,造成武器的快速损耗。”
“与我军正相反的是,北疆军士的刀剑较重,破甲能力极强,适合近距离搏杀。”
“故而,当两军近距离混战时,我军十分不讨好。”
张怀义颇为认同地点点头,提问道:“说得不错,那既然如此,你为何没有在报告中建议大梁军士效仿北疆,也使用重刀重剑呢?”
“关于这个问题,想必各位前辈肯定早就想过了。”贺听澜笑着回答道,“之所以最后没有采用,我猜测原因有二。”
“其一,便是战士们的身体素质能力差距。北疆人种与我们不同,天生高大魁梧,又从小在马背上长大。而大梁军士大多是农户出身,若是使用重刀重剑,反而会更加快速地消耗体力,起到反效果。”
“其二,便是重刀重剑的制作成本几乎是普通刀剑的两倍。大梁的铁矿资源并不算丰富,至少相比齐国而言的确如此。军士们数量反而更多,若是大规模使用重刀重剑,国内铁矿根本不足以支撑。”
众官员一边听一边点头,看向贺听澜的眼神渐渐从审视变为欣赏。
“所以,我觉得可以从改良淬火技术入手,提升刀剑韧性和硬度,在保证轻便的前提下减少兵器耗损。”贺听澜总结道。
“再说弓弩,我认为这可以是我军着重使用的一类兵器。既然大梁军士不善于近身搏斗,不如加重远程攻击的杀伤力。”
“大梁与北疆之间的战事主要归因于北疆人觊觎大梁的物产资源,故而试图入侵。而主战场一定是在苍岱山脉一带。”
“苍岱山脉是大梁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往北便是北疆人的地盘,地势平坦。所以,只要大梁的弓箭手们占据高处,便可以阻挡北疆骑兵的进攻。”
“现如今我军大规模使用的弓弩准头极佳,但是拉弦较慢,而且每次只能装一支箭。若是北疆骑兵行军速度过快,且人数众多,那么弓箭手们的速度很可能跟不上对方进攻的速度。”
“要想改进,可以从提高射程和射速两个方面入手。”
这时,一位留着胡子、看起来有点喜庆的官员提问道:“你之前也说了,我军战士普遍力气不够大,现在使用的是四钧弓。若是要提高弓弩射程,势必要使用六钧甚至七钧以上的弓。恐怕他们很难适应吧?”
贺听澜隐约记得此人是军械司司正,好像叫……
叫什么来着?
完了,把上官姓什么给忘了!
于是贺听澜假装自己记得,从容不迫道:“司正大人所言极是,六钧以上的弓很难被人拉开,但是机械可以。”
此言一出,在座的官员们纷纷来了兴致,满脸期待地等着贺听澜的后文。
“我们可以将连弩和战车做一个结合,这样士兵只需要操控战车上的机关,便可以轻松发射六钧甚至是十钧的箭。”
“除此之外,还可以解决装填和拉弦较慢的问题。如果在战车内部设计两个槽,一个用作发射,一个用作储备,两者交替工作,就可以一边发射一边装填,达到不间断发射的效果。”
“虽然这种战车较为笨重,难以挪动,但是用于守关守城还是很合适的。况且,我军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也不是如何进攻别人,而是如何守住边关。”
那名长相喜庆的司正点点头道:“这个想法倒是很好,只是实施起来谈何容易?别的不说,光是要设计出这样一个连弩战车就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和人力。若是在我们造出战车之前,北疆人就打进来了怎么办?”
贺听澜勾唇一笑,“实不相瞒,下官还是无名寨大当家的时候,便制造过类似的机关装置。小是小了点,但机关核的原理差不多。大家若是感兴趣,改天我可以再做出来一个为大家展示。”
“当真?”司正眼睛一亮,捋着胡子笑起来,“如此甚好,那便请贺技正改日让我等开开眼罢!”
贺听澜莞尔,“是。”
紧接着,贺听澜又将甲胄、攻城器械、长刀长枪等兵器分析了一通,讲得头头是道,根本停不下来。
等到贺听澜终于讲完,他才猛地发现现在已经过了午膳时间。
竟然讲了这么久吗?
“贺技正不愧是大将军亲自举荐过来的,果然是个人才!我军械司能有贺技正,实在是幸事一件啊!”另一名主事罗守诚笑着说道。
“大将军亲自举荐?”贺听澜疑惑道。
“是啊。”罗守诚诧异地看着他,“大将军特意来找到我们司卿,说他在宁远郡寻到一个人才,要举荐到我们军械司来。”
“难道,大将军没跟你说?”
贺听澜愣了一瞬,摇摇头,“大将军只说军械司正在招人,安排我过来考试。”
此言一出,其他官员们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