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把眼光拉的更久远些,从执行效果,甚至从结果上来看,之前的制定下来的这条规定,竟然还是利大于弊的。
毕竟,殷氏当初设定这条族规的第二条大的相关背景就是,这个家族处在飞快地上升期或者是动荡之后迅速地恢复期。
任何一个家族在遭遇社会动荡或者战乱之后,不管是精英人口数量还是新生儿的人口数量,都面临着一个极大的挑战。
新生儿的人口数量和青壮年精英的人口数量急剧减少,都会对这个家族的发展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家族新生儿的人口数量降低,很显然,会导致这个家族的后续发展需要的新生力量的后继无力。
而在战乱中大量消亡的青壮年精英人口数量,对各个家族来说,面临的危机会更加急迫一些。
一旦战乱平息,世家大族想要在战火消弭的和平年代初期,迅速且强势地在刚刚建立好的政权中站稳脚跟,就需要大量的,本家族的青壮年精英。
太过年迈的不行,战乱刚刚消弭的时期,百废待兴,诸多事项需要一一理清盘顺 ,新生政权需要的人才,则也需要有能与这庞杂事务所对应匹配的上的旺盛的精力和清晰的头脑 ,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地处理这如一团乱麻的新生政权的诸多事物 。
太过年幼的则也不行,百姓中常说的俗语里有一句很浅显的能说清楚此间道理的俗语:所以上无毛办事不牢 。
朝堂,其实是一个很讲求资历以及年纪的地方 ,除了少数的一些才经绝艳的天才们以外 ,他们可以在极其年幼的稚龄,便能获得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和追随,但与大部分的人而言 ,威望和年龄是两个关连极为紧密的,且互为正相关的两件事情 。
说得更加清楚些 ,就是一个人的威望,会随着他的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重 。
故而,上面的这些条件互相叠加,筛选出来的人员,就是一个家族之中最当年的那些精英。
而这个年纪的精英们又处在一个,他们的下一代要不然就是刚刚迎来新生,要不然是自己年幼的长子或者次子急需 父亲,这个男性长者的参与与陪伴的时间段上。
但是没办法 ,已经遭受过战乱打击,导致势力和实力大减的氏族急需的就是发展 ,若是发展壮大家族需要取舍 ,那便取舍。
哪里阻碍氏族的发展,便舍弃哪里,别说只是舍弃一部分孩童幼年时期阿耶的陪伴,就是说直接舍弃部分人员,家族,尤其是想要发展的世族,那也是说舍弃也舍弃的。
况且没了阿耶,还有他们阿姆 ,还有族内的学堂 ,还有为他们启蒙的夫子,有这么多人的陪伴,少他阿耶一人不算少。
既然家中男子都被拉去朝堂出仕为官去了,一地的豪强大族,府内动辄几十上百号人员需要调度调整,还有族内的各项生意和铺子,也需要一些和这些出仕为官的男子们从属于同一利益集团的人,经营维系。
所以这些家族的当权者们便看到了他们的发妻。
和他们天然属于同一阵营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他们的结发之妻。
极为自然的 ,各家大族的家主发妻们也就接过了管理族中人员,经营族内各类田产铺子 ,和抚育家中子嗣的担子。
多代延续下来,在朝为官的族中男子们便发现,这样的配置竟然形成了极为稳固且合理的家族发展模式。
家中的一切由女方打理,还是和自己休戚与共的发妻,没有比这类更让自己放心的人了 。
这样的情况下 ,家中男子的劳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他们可以在自己的阿姆 ,阿姐 ,甚至是年岁相近的妹妹的扶持下 ,专心致志的去研读初始围观所需要的史书论策 。
而反过来 ,人的精力若是集中于一项 ,那边在这项中极容易获得相应的成就 ,简单来说 ,家族的各支男子就有更高的概率和更大的可能性为官做吏,进而这个家族也会获得更大和更高的权势。
而且于女方而言,他们发现将家族的全部事务交给女方,让女方进行打理处置,男方全然退避的情况下,对于管理家中事务的主母,行使其权利时更为顺畅。
这样做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和朝堂之中的道理也是一样 ,一家之言 ,在接下来的执行过程中 ,确实会更为顺畅,因为管理和发布指令的权力变得集中了。
所以当初在设定此条族规的时候,殷氏祖先也只是为了让家族每个人各司其职,更好地发挥其在职位上的功效和作用。
但在后来的历代推行中,他们还似乎隐约发现了更为隐秘且恐怖的,隐瞒了世人许久的弥天大谎!
这些暂且不论,且说当殷父开口时的那一刻,这件事的意义便截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