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怪不得袁老爷子如此吃惊,着实是宋和这个孩子,……很难评……
雍帝看到袁老爷子被呛地咳嗽不止,示意侍奉在一侧的小侍上前服侍。
等老爷子好不容易将咳嗽止住,第一时间就向雍帝起身赔礼,嘴里连忙不迭地请着罪道:“陛下,老臣君前失仪,请陛下责罚!”
雍帝抬手扶助老爷子交叠的双手,止住了袁老爷子缓缓下拜的请罪之姿,“这里又没什么旁人,你这种谨小慎微的姿态是做给谁看。”
在一旁的张仪早就吩咐一旁的随侍,悄无声息的将袁老爷子的旧茶和茶点撤了下来,并重新沏了一壶君山银针的新茶,茶点也从搭配白毫银针的米糕换成了膳食后更好克化的紫薯泥饼。
等雍帝和袁老爷子完成了那一番君臣相宜的场面时,整个殿内又迅速恢复了刚开始的清雅素净。
袁老爷子重新落座后,扫了一眼不知何时已经重新换好了的新茶和更加适合自己容易滞食肠胃的茶点。
然后不着痕迹的扫了一眼立在雍帝一旁,毫无存在感的,仿佛是雍帝影子一样的,张仪张大人,想到朝野上下对这位雍帝身边第一近臣的“评价”,心下微微一晒。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世人尤其是士族对帝王身边的内臣宦官都是鄙夷的。
造成这种风气的原因说来复杂,但若是刨根究底来说,不外乎这两种原因。
其一,最浅显直白的原因是身体健全地位更高之人对身体残缺以及出生地位低微之人,所存有的天然的优越之感。
在这种情况下,内廷之中女官可能还好,但宦官内侍们的感觉就比较明显了。
但这也不是这股风气形成的根本原因,这样的原因只是表象。
甚至因为这样的原因产生的鄙夷太过浅薄,凡是有点家风的世族出来的子弟,反而不会因此对人差别相待。
这样的风气经久不衰,甚至隐隐成为大势的根本,还是因为这些内廷近侍轻而易举的抢了这朝堂之中不断挣扎沉浮的人的通天梯。
帝王啊,恩赐啊……
一个人,乃至这个人背后的整个氏族的荣华富贵,甚至是身家性命,均系于眼前这位君王与一身。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想要获得帝王的恩宠,对于世家大族来说,从小尽心培养,长大后再精心策划,使其扬名天下,倒也不是毫无指望。
但对于稍逊一些的门第子嗣,那就不仅仅是需要家族谋划这类的人和了,更多需要的是天时和地利。
想想就知道了,你筹谋半生,好不容易得来的一次圣前举荐,但极有可能因为当天帝王因朝堂争论而烦心不已,甚至有可能没有缘由,只是这位天下之主单纯心情不佳,忽略了这次的荐表,那你这半生的心血,连个浪花都没翻起来,就这么付之一炬了。
你我均是云云之众,想要在君王前露脸,或是高门贵胄的出身,或是满腹经论的才华,或是巫神难得显灵地垂青,此等难度,无论哪一样都不亚于摘星之难。
更何况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三样不能分儿取之,得是合而聚之,才能有这一次机遇……
而这样的机遇,对于内廷近侍而言却是如田中草芥,俯拾皆是。
袁老爷子内心哼了哼。
俯拾皆是确实有些过于夸大了,毕竟如果内廷随侍这么容易出头,那些本就有手腕的世家豪门,早就不拘男女,为其打点好一切,打包送到帝王的内廷了。
若是光看最终结果,真正能从内官之中出人头地,坐上权力之巅,甚至可以说是取得了如同似通过中正举荐而登上顶峰的相首的那般成就的,宫廷内官而言,真真可为是凤毛麟角了。
万不存一。
但老话说的好啊,袁老爷子心想,这人呐,最怕的就是个比较。
之所以士林一族对内官的鄙夷之风愈演愈烈的一条根本因素,不就是因为张仪嘛。
扯下士林脸面的遮羞布,说的不好听些,那不就是眼红嫉妒,想方设法地排挤打压嘛!
老爷子想到这,似乎自己都有些被气笑了,如蝉丝般雪白透亮地胡子,随着袁老爷子地气息跳了跳。
呵,这么多年了,不管人换了几代,手段还是那些手段,这和构陷排挤朝堂中地其他同僚有什么区别?!
不,还是有区分的。
因为这些内官们出身太低了些,所以这些人使用这些手段的时候也不想着什么遮掩和廉耻了,所以和往常相比,尤为的不要脸!
也不想想人家是因为什么能做到如此之势的,就光惦念着人家和雍帝之间的那点子情分了,人家这察言观色处事周全的本事是一点都看不见是吧!
也不想想自己是个什么脑满肠肥的阿堵之物,就说那纨绔不堪的宋和,和这些心思不正的朝堂蛀虫比起来都算是清正可爱的了!
啊!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