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籽和树皮?
荀慎和宋和默契对视,然后迅速移开了彼此的目光。
两人俱默默垂首,不敢看上位的雍帝。
荀慎低眉敛目,表面上看着如老僧入定一动不动,但在心中却飞速地盘算着里面的蹊跷。
是,这件事,处处透着蹊跷。
虽然王内官为着侯府女眷声誉,描述地极为简单,但就从这只言片语中,便能听出浓浓的违和。
在王内官刚开始提及京畿城内的高门侯府施粥出事时,不管是荀慎还是宋和,第一反应都是那群黑心贪婪的蠹虫们的老毛病又犯了。
也不怪荀慎和宋和他们这么想,主要是,这样的事太多了,多到几乎形成了,上至世家豪族下至平民黔首,心照不宣的潜在的规矩。
本来嘛,每每有天灾发生时,当地总会有救济不及时而活不下去的灾民,变成希望出逃他乡以求得一线生机的流民。
而流民沿途流亡之地的富户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施粥放粮,赈济灾民之类的义举。
当然,做出如此举动的豪强富户,有些,是真的不忍看到饿殍遍野这样的惨状发生而心存善念做出的义举。
有些,是害怕这一群群,一股股,饿的快要失了智的流民,在被逼到极限后,联合起来酿成屠户夺粮这样惨祸。
还是那句老话,数百头牲畜发起疯来都有可能造成极为惨烈局面,何况是目标明确又数量众多的流民呢!
所以,提前设棚施粥,尽量不把这群沿途而走的流民们逼到极限,算是没有受到灾祸的安定之地的富户们,保全自己最为之有效的手段了。
还有些,则是受了当地郡县地方官的托付,在朝廷的赈济粮没有下来,或者本身地方存粮不够时,当地的富户先行开放自己的粮仓进行救灾。
以上这三种情形,不管当地的豪强富户设立粥棚的最初起因为何,从结果来看,都能算是救人一命的乱世善举,总归都是好的。
但实际上,上面这三类不同意图的施粥行为其实是极少数的。
大部分情况下,各个地方的豪强富户们并没有如此善心。
他们也施粥,但他们是通过施粥放粮这此类的善举,来达成自己那阴暗不可见光的目的,来满足自己心如欲壑后土难填的欲望。
那就是前面所说的,众人心照不宣的,默认规则——隐民。
最先开始,众人并未发觉此事有异。
其中主要一个缘由是,地方豪强用来隐瞒流民的种种善举太过正常。
最开始说的那种施粥,只是诸多善举之中的其中一种,甚至不是最主要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