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银子,李师傅去灶上打了声招呼,捡了包肉菜,哼着曲儿,就回家去了。
这李师傅在外头有个二娘子,平日里都宿在那边,甚少回家。
李师傅到家的时候,大娘子正在屋里打盹,屋子里烧着炭,很是暖和。
“你怎的回来了?”大娘子见他回来,很是诧异,起身接过外氅,又唤丫鬟去端热水。
“把这菜拿去热了,我寻小六说事,他可回来了?”李师傅把菜递给丫鬟。
“哪出去了,这一天天的就在屋里呢,刚还来问今日吃些什么!我让人去把他唤来。”大娘子又对丫鬟挥了挥手。
李小六本在屋子里睡得迷迷瞪瞪的,听见李师傅回来了,赶紧穿好衣服,汲上鞋子,跑了出来。
“你这懒骨头,我使你去杜家村弄方子,你就在这躲懒。”李师傅骂道。
“我的好叔叔,你心疼心疼我,这天寒地冻的,那张娘子快临盆了,门儿都不出,我上哪儿弄方子啊!”
“别在这嚎了,这有一百两,你明日就去找张家,让他们说动张娘子,劝她男人把方子写下来,你若是能少花银子,那剩下的钱都归你了。”
李小六领了活,第二日便往张家村去了,谁知被张家赶了出来,骂他晦气,又往杜家村去,才知道秀珠人没了。
又说张家,听说人愿意用八十两买粉丝做法,又是恼又是悔,恼秀珠没有早把那做法学来,悔临盆那夜没有保住秀珠。
李师傅叔侄俩不想这到手的银子飞了,将这事瞒了下来,打算再寻一元家的长工打探。
时光如流水,一转眼便到了腊月二十三,卢晓晓制的腊味已得食。
腊肉色泽鲜艳,金黄透亮,肥不腻口,瘦不塞牙。腊肠色泽光润,肥瘦分明,瘦肉红艳,肥肉雪白,香气浓郁。
腊味得吃,卢记食坊就要推出新菜品了,提前买了几口陶制的平口砂锅,准备做腊味瓦煲饭,这瓦煲饭在现代有个更负盛名的名字,叫做煲仔饭。
瓦煲饭有三讲究,用米、火候和料汁。米要选晚稻米,油润晶莹,米味浓郁,吸水性好。火候要根据选用的米调整,产地不同、新旧不同,米的吸水量就不同,需要的火候也不同。卢晓晓试了好几回,才试出了最佳水量和火候。料汁则是瓦煲饭的灵魂,食用前直接淋在饭上,卢晓晓调制的料汁,混合了酱油、糖、盐、水、味精。
瓦煲饭做起来颇费工夫。
先要在砂锅底薄薄的抹一层猪油,大米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浸泡上半个时辰。大米浸泡后再煮制,口感更有弹性,颗粒更饱满。上灶前,再加入一小勺菜油拌匀,接着放到烧好火的灶上大火烹制,沸腾后转小火,盖上锅盖焖煮。
然后将腊肠、腊肉切片,切少许姜丝,锅中水分快干时,将切好的腊味和姜丝铺于米饭表面,盖上锅盖继续小火焖煮半刻钟后,灭掉柴火,不揭开盖子,让米饭和腊味在锅中再焖上一刻钟。
焖饭的期间,洗上一把小油菜,烧开一锅水,放入一点盐,保持油菜鲜绿的颜色,滴上几滴油,小油菜下锅一烫,再经冷水过凉,捞出沥干水分。然后揭开瓦煲饭的锅盖,将小油菜快速地码在饭面。
瓦煲饭做好正值饭点,卢晓晓将瓦煲端到前头铺子。赵杏花一早便知会了客人,今日有新品,客人们见卢晓晓端了口热气腾腾的锅出来,纷纷伸头探望。
还不等卢晓晓吆喝,一客人便心急地问道,“小掌柜,今日卖的是什么新鲜吃食呀?怎么卖?快给我来一份,我这等老半天啦!”
卢晓晓顺势接话道,“大爷,您别急,今日店里推出了腊味瓦煲饭,这瓦煲饭呀,有饭有菜,放了我们家秘制的腊味腊肠,咸香醇厚,一份能得一碗瓦煲饭,还有一块锅巴。”
说罢,揭开锅盖,腊味的咸香味扑鼻而来,香味四溢,米饭粒粒饱满,吸足了油水,红亮诱人的腊味被斜切成薄片铺在饭面,瘦肉红艳,肥肉透白,又有翠绿的青菜点缀其间。
接着加入切好的葱花、香菜,将调制好的料汁倒入锅中,滋滋作响,用勺子拌匀,料汁的酱香味遇热得到挥发,浓郁的酱香带着腊肉的醇香钻心入肺,叫人垂涎三尺。
一锅够十份瓦煲饭,还未盛出,就被客人定光了。米饭一入口,客人无不说好,米饭粒粒分明,油光饱满,锅巴酥脆焦香,滋味悠长,咬下去卡兹作响,别有一番趣味。
到了晚食的时间,铺子里连着卖了十余锅瓦煲饭,还有那整锅买回家中的。卢晓晓又唤了两闲汉,装了两锅瓦煲饭,一锅送去了宋府,一锅送去了李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