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佛偈 > 第10章 晏子

第10章 晏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一阵沉默,没有人反对也没人敢赞同。

谈话声音又嗡嗡的响起,但是压低了许多,大概就是赞扬左司马为人宽容正直、右司马吝啬霸道。昌尤拈着胡须也不说话,听了半日便回到自己营帐里。

嗬!这些无知的流民,人有人的用途,鄂君又怎么会分不清楚?

自楚军慷慨救济以来,对比秉承天子之威仪施救百姓,叛军拒收灾民且见死不救。不论在舆论和民心上,楚军压倒性占据上风。

于是楚军广泛宣传:如想要大范围救灾,当务之急必须围剿叛匪。

灾民为了获得一口饭吃,纷纷加入军队,这些人对奴隶占山为王的仇恨,比旁人更甚!军民一心、同仇敌忾!其中不乏深知马鞍山地形地势者,众人无不踊跃提供情报,获取赏银和荣誉。

宣传攻势下,百姓纷纷认为:奴隶违背天道大义,违抗王命!所以上天才派遣蝗灾来惩罚人间。又因为他们的存在导致楚军切断前方粮食供应,不能大范围救灾,酿成人间惨剧!何况这些奴隶对灾民见死不救,楚国却保障了基本国民供给。

一时之间,师出有名,士气大振!

公元前556年,就是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姬姓 ,晏氏字仲,谥“平”,史称“晏子。国内晏子力排众议,请求灵公以低廉的粮食价格,接济楚国叛军。

晏子认为:楚,南夷民族,虎狼之师!发展壮大之后必然是齐国大患。眼下晋国对齐虎视眈眈,索性铜录山叛乱牵制着楚国。

晏子在阅读了此次交战的情况,当看到鄂君的战争檄文时,脸上顿时一片阴云

1、蝗灾导致粮食歉收,人间生灵涂炭,皆因奴隶背弃君主引起上天震怒!眼下只有平息祸乱,才能安抚上天,蝗灾自然就会停止。

2、灾难期间,楚国秉承天子恩威,施救难民于水火。叛军却关城门,将饿死者尸体抛出寨门外(怕瘟疫)。楚军为正义之师。

3、眼下匪患在外,施救工作无法大规模开展,边陲小国必须协楚讨贼,早日平铜录山之乱!

齐国大夫晏子看罢,拍案而起。

近日朝中对楚国义举赞同者颇多。因为蝗灾亦波及齐国!老贵族纷纷屯粮、吞面,发国难财,对于晏子施粮食给叛军触及自己利益的做法,诽谤痛恨。不少臣子面见齐灵公,称奴隶起义震怒上天怕牵连齐国遭至灾难,请求切断对奴隶叛军的供给!有不少陈腐卫道士认为,楚国出兵剿匪方为义举,齐国不应该干涉。

展开檄文又看了一遍,心中凛然

“楚鄂君,年纪轻轻却如此老辣!此人将来诺把持朝纲,实为威胁。”

面对群臣的议论纷纷,灵公采纳了晏子的意见,并没切断奴隶叛军的粮食补给。只是从表面上的接济转移到了地下,以防他国站在道德立场上非议。鄂君的战术并未从实质上影响越-齐间粮食补给线。

晚饭时分,信使前来通报。

年轻的贵族少年正在和众将士商议

“檄文内容已经极度简化,到妇孺老少皆懂的程度,经由灾民间大幅度传开了。我军士气大振,恨不能一夜间间平定匪患!”

“好”

“您要找到人也找到了。好几个当地人,据说熟知当地地形、地势,希望能协助我军。”

“有几个”

“三十余人,其中有一个羊倌,据说世代在马鞍山放羊,对当地道路非常熟悉。”

“很好!我知道了,下去吧。”

子皙望着众将士

“马鞍山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正面突破绝无可能。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引诱出敌军主力一举击溃。我们唯一办法是截取粮草!上次奇袭作战,对敌人军心影响极大,但绕道敌军后方,我们的风险也很大。马鞍山为交通要道,商业枢纽,不排除敌人用小路运输粮草的可能。”

他望着晔

“熟知地形极为关键!绕道敌人后方攻击,懂得撤退更加关键,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传令下去,把部队开到孙姑河方向,战斗就要全面开始了。”

孙谷河是黄海延伸段到境内形成的、内路河流分支。和平时期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村庄,距离马鞍山附近。剿匪期间,这个地域的重大战略价值开始突显。沿着孙谷河一支细流,通过水域网迅速调配粮草兵力,这样的速度比起陆地行军快很多,地域上大大缩短补给线距离。

这里和马鞍山之间是一片低矮山包,未曾有任何地图标注道路。但是楚国军队到来之后,短短数天之内,砍伐草木植被,创造出一条可以让军队直线通行的道路。这条路的尽头并不是马鞍山而是一道河流,在雨季需要乘舟渡过,在旱季仅凫水就可以了。

楚帝国的军队就像一张蓄势已满的长弓,通过这条直线通行的道路可以插到齐、越之间的通商大道。就像一个D字,绕开了马鞍山的商道枢纽。对于叛军更为不利的是,在齐越之间夹有一个小国,郑国凡粮草运输,必先经过郑国国境,这就给楚军提供了情报来源。

暗地里,楚鄂君和郑国公修好,送之天下奇珍火浣纱、龙宫床,辅之以铜矿千但。郑公乃是昏庸无能之辈,蝗灾蔓延到国境产生动乱而无法平息,国内紧缺粮食,郑国公答应了楚国的提议:

郑国告知楚军,从齐境内运输铜录山的粮草动向,一旦楚军截获,按照4/6分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