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华端茶的手停在空中,心中震惊不已:辛辛苦苦潜伏在何进身边的袁绍竟然也是何进的棋子?!或者说,这是一场你利用我、我利用你的局中局。
老夫人解释道:“董卓是袁隗从何进那里交易过来的底牌,董卓乃袁隗门生故吏,按照中原的政治传统,那是跟子侄一样可靠的存在。而且董卓是个武人,之后的脏活烂活很多都需要董卓去做。
袁隗坐镇中枢,董卓的弟弟董旻居中联络,董卓果然接到了少帝和陈留王,摘了袁绍的桃子不说,还在袁隗的一纸公文下接管了宫防。毕竟录尚书事的只有袁隗,他不做声,董卓敢接管宫防,早就被群起而攻之了。”
事到如今,魏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但出乎袁隗意料的是,袁绍真的是规则破坏者,他自以为的好学生董卓更是直接掀桌。在逼走袁绍、接管吞并何进何苗丁原的部曲之后,董卓竟然架空了袁隗。这时候的袁隗,想跑也跑不了了,能跑出去一个袁术,已经很不容易了。”
老夫人拍了拍魏华的手:“袁氏对宦官,向来是能不得罪就不得罪,甚至有合作,对党人则是隐秘地保护,属于中间骑墙的不倒翁做派。但袁绍的行为却与袁氏的立场相左,袁绍对宦官不仅不合作,甚至不避讳地针锋相对,不仅结交党人,甚至豢养死士。”
魏华点了点头,魏奉继续剖析现实:“袁绍这么做无非两点原因。其一,是他自己选择了党人的立场,借助袁氏的根基达到了相应的层次之后,便想在政治立场上独立于袁家,时间一久,互相之间自然生出不满。
其二,袁绍的出身尴尬,袁氏并不重视这个不凡的庶子,袁绍被选做了投向党人的棋子。宦官一旦发难,就会祭出袁绍自保;党人一旦复起,就会倚靠袁绍保住地位。
袁绍作为一颗处在高风险地带的棋子,跟袁家之间很容易生出矛盾。”
魏华语气有些愤恨:“而无论哪种,袁绍和袁家必然会走向分裂甚至对立。”
当初袁隗对袁绍反对宦官行为的训斥,如今看来,也不像是演戏。这件事对袁绍的名望有利,但却有害于袁隗的名望。之后的诛宦,袁绍一直站在何进身后出谋划策,一步一步就是想把冲突升级、把范围扩大。也只有局面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他才有可能抓住机会取代袁隗和何进,成为大汉的一人之下。
赌博未必就能成功,一旦成功了就是捷径。
再之后,袁隗、董卓开始废立,袁绍则直接逃到河内,就是为了逃离董卓、袁隗甚至整个不接纳他的袁氏。
董卓后来拜袁绍为渤海太守,但并没有证据直接表明袁绍在此期间到过冀州,更不太可能到过渤海,因为雒阳里渤海几千里,袁绍要真去了渤海,那一去一回,时间就都在路上了,根本没有时间联络诸侯、积蓄钱粮、招募兵马。
而河内,仍属司隶,是大汉帝国的中心。但因为与河南的雒阳一河之隔,又不在董卓的势力范围内,而袁隗也不至于真的要袁绍的命。所以,河内是个极其适合观望政局变化的地方,一旦有机会,袁绍一晚上就能回到雒阳。再者,当时因为反对废立而逃到河内的人可不少,这些人以天下楷模袁绍马首是瞻,就算袁隗亲自来了,也未必能把袁绍怎么样。除非董卓先起兵戈,来打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