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不是人人都能活的低调,可以低调的基础是随时都能高调。
……”
“哼哼哼”达恩豪捂嘴偷笑,笑过了,在这微信后面给单位同事大腮帮子眼镜儿巴其平回微信,就是竖了三个大拇指,点了三个赞。然后,收拾起心情,又是一本正经地继续回忆给陶才生副市长刚写过的材料内容。
“(三)治理滨河大气污染、改善滨河生态环境的需要
滨河市是河陇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西北交通、通讯枢纽,是我国东西部交流合作和联系中亚、欧洲、中东及南亚次大陆的重要通道;是黄河上游经济开发带的重要辐射点。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滨河市森林覆被率低,植被相对稀少,地表裸露严重。加之受东西狭长,南北山脉高耸的河谷地貌影响,盆地内空气流通不畅,空气污染严重。各种杂质、粉尘及SO2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同时,气象灾害也很频繁,尤以水土流失突出,年土壤侵蚀模数为2000-5000 t/km2,属重度和严重水土流失区,滨河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滨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8年2月,滨河市政协将《关于实施滨河市森林生态场工程的建议》列为一号提案,提出用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影响滨河城郊区域气象变化,以打破城区上空逆温层,减轻城区大气污染,目前正在开展前期调研及数值模拟研究工作。改善滨河市生态环境,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滨河的大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保护泛滨河生态区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泛滨河生态区的特殊区位环境,导致区域内同时具有气候多样性、立地环境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复杂性,就植物而言,同时具有温湿带植物、高寒植物、荒漠植物、超旱生植物、沙生植物等种类,就滨河地区有1000多种植物,其分布广泛,既有区域过渡种,也有区域特征的代表种,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应用价值。实施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滨河试验区项目,将直接保护区域内各类物种,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物种研究建立最佳场所。
四、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一)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与恢复工程区
根据黄河中上游的生态环境现状和修复目标,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工程可分为四个区,即:河源区、泛滨河生态区、风沙区、泥沙集中区。
1.河源区。本区包括河陇、青海的20个县(市、旗)。属高寒草甸或半干旱荒漠草原。生态建设的主要措施是科学合理的保护林地、牧场。对已经退化的草地实行封育,促进草地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2.泛滨河生态区。本区西起青湖循化(下青藏高原区),北至宁夏中卫市。涉及13个县区。本区属温带半干旱草原区向荒漠化过渡区,生态建设以原生态种的恢复为主,提高植被覆盖度,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
3.风沙区。本区为黄河宁夏中卫至内蒙古河口镇段,包括河陇、陕西、宁夏、内蒙古的13个县(市、旗)的全部及3个县的部分。属温带半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以生物措施为主,合理利用土地,防止土地(草地、农地)风蚀荒漠化。
4.泥沙集中区。黄河流域泥沙集中区为内蒙古河口镇至陕西陕县段,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塬沟壑区。本区属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本区属温带半干旱区——暖温带半湿润区,本区生态环境修复的主要目标是减少土壤侵蚀与入黄泥沙。
(二)滨河生态区位环境的特殊性和典型性
滨河位于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与恢复工程区中泛滨河生态区的中心。年均降雨量327毫米,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平均蒸发量1468 mm,为降雨量的4.5倍,年均气温11.2℃。特殊的生态区位,形成了区域环境的多样性,几乎包含了黄河中上游各种类型的生态环境。区内南部和西南部分布有兴云山、鲁城林场两处天然林区,黄河以南降水量最高可达621mm;黄河以北的中部为典型的黄土丘陵区,降水量260~300mm左右,最低为263mm以下,约占滨河总土地面积的65%,是滨河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北部为荒漠区,降水量180mm左右,近邻腾格里沙漠,是滨河的主要风沙防治区。不同的立地环境,不同的天然植被群落,需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这为黄河中上游流域生态植被修复国家工程提供了丰富的试验场所。
(三)滨河人民坚强的生态环境建设信念
滨河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也培养了滨河人民改善生态环境的坚强信念。滨河人民为了改善滨河城市的生态环境,美化家园。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围绕南北两山荒山绿化,坚持不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通过开挖水平沟蓄水、背冰负雪、引水上山、雨养造林技术等一系列措施,使南北两山58万荒山披上了绿装,在西北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树立了‘绿色丰碑’。滨河人民为改善环境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和坚强信念是顺利实施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滨河试验区项目的支撑和保障。
(四)滨河丰富的生态环境建设经验
黄河及其支流是滨河的主要水资源。近年来,围绕黄河资源的保护与治理,滨河市政府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实施了以南北两山绿化工程为代表的生态环境工程及水土保持工程,研究、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治理经验,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等许多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滨河的生态建设实践中也不断得到了应用和提高。特别是在生态修复技术与恢复技术研究方向取得了突破和创新,同时在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上也总结出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也锻炼出了一支素质过硬的生态建设队伍。截止目前,全市森林覆盖度已提高至12.2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