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袁许] 尘中雪 > 第41章 第 41 章

第41章 第 41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袁朗密会冯玉祥不久,段祺瑞终于得到了他期待的消息——冯玉祥决定“倒戈”,开始筹谋,并与皖系更加频繁地书信往来。

而袁朗也成为了段祺瑞的执棋人之一。棋盘上每一枚棋子,都需走得既谨慎又果决。要扳倒势力庞大的直系,单靠武力远远不够。

首先是秘密联络散布在北方的各路亲皖军阀残余势力,包括一些隐居山林的老将和在野政客,编织庞大的情报与行动网络。而之前针对袁朗的伏击,在查出内鬼后,袁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部署潜伏在直系中的暗棋,削弱直系内部凝聚力。

此外,袁朗亲自督促训练,并与奉系保持密切协调,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响应,形成合力。同时,在征得段祺瑞首肯后,还秘密调集了一批装备精良的部队,部署在直系势力范围的边缘地带,随时准备配合奉系的行动,给予直系致命一击。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之战终于爆发。同年10月,冯玉祥作为直系大军的重要将领,在战争期间突然回师京城。直系首领曹锟被囚。直系在面对奉系与皖系协作的打击下溃不成军,其统治也迅速土崩瓦解,段祺瑞则趁机掌握了更大的话语权。

精心布局两年,终于扳倒直系,一报之前的伏击之仇,袁朗终于能够松一口气,而几乎立刻想到的,就是去江宁见许三多。

齐桓劝他先回上海休息,可对袁朗来说,见到许三多,他才能真正彻底放松下来。

当再次踏上江宁的土地,竟有种近乡情更怯之意。在齐桓随同下,袁朗抵达江宁内学院时,正是银杏灿烂之时,满目金色从门外石阶一路延伸至红砖灰瓦的内学院深处。

此时内学院内人头攒动,好不热闹。齐桓询问守门的老伯,竟是印度来的诗人泰戈尔访华,慕名至江宁拜谒欧阳竟无。

泰戈尔国际声誉极高,访华受到了中国文化界的热烈欢迎,然而他来华正值军阀混战之际,特别是皖系、奉系与直系争斗的白热化阶段,袁朗无暇关注,此行巧遇这位世界文学界泰斗实属偶然。

袁朗与齐桓静立在大门一侧,目光穿过秋日暖光,落在那一行人身上。欧阳竟无身着居士海清服,旁边一位目光矍铄的白须老人正是泰戈尔。他们身后跟随着内学院一众僧俗弟子,正从后山下来。

几乎一瞬间,袁朗就看到了许三多。

他已有近两年未曾见到他。

许三多个子似乎不曾怎么长高,脸颊上褪了一些婴儿肥,下颚线清晰了些,穿着深棕色的居士海清服,宽大的袍子迎风微扬,衬着细瘦挺拔的身形,有如乘风归去。他身边已经有了比他年纪更小的师弟,亦步亦趋地学着许三多走路的威仪。

欧阳竟无在翻译官的辅助下,正向泰戈尔介绍内学院以及中国佛教发展史。佛学研究在华夏大地上不仅传承了古印度文化的精髓,更在秦淮河畔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泰戈尔听完翻译,也向欧阳竟无表达了感动与敬意,称赞道:“在内学院学习的这些年轻人,他们就是佛学传承的火种,也是连接古今、沟通中印文化的桥梁。”

旁边听了翻译的许三多和师兄们都笑了,开心,自豪,又有些害羞。

袁朗在金色的银杏树下望着许三多笑起来的侧脸,那样的洁净,眼中映着纯然的光,像山巅新生的第一捧雪,唯有他触摸过的雪。

欧阳竟无领着众人从药师殿转过来,泰戈尔正说到回国后他将积极组织印度学者来内学院求学,以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彼时许三多似心有所感,恍然间回过头来,正对上袁朗的目光。

一刹那,人间朝暮,叶落惊秋。

两个人都没有说话,却都知道,彼此已为这一刻等待太久。

许三多呆呆停在那里,身后的小师弟撞上他,整齐的队伍便乱了,于是众人随着他看过来,看到了穿着西式便服的二人。

“袁上校?”欧阳竟无有些意外,但因对袁朗印象不错,也笑着招呼他们。

袁朗顺势带着齐桓走上前来与欧阳竟无见礼,每走一步,都能感觉到许三多目光长久地停驻在他身上。

听了欧阳竟无的介绍,泰戈尔身边的翻译官皱了皱眉头。这个年近三十,戴着眼镜的温润男子正是徐志摩。徐志摩作为泰戈尔访华期间的陪同翻译,几乎寸步不离,今日原本来内学院做文化交流甚是高兴,却没想到遇上了军阀。徐志摩对军阀向来没有好印象,在诗集《翡冷翠之夜》中写过不少控诉军阀混战的作品。

袁朗察觉到翻译官的抵触情绪,倒不甚在意。生在军阀世家,看不惯他的人多了去,这么一个文弱书生的敌意还排不上号。

欧阳竟无顺势请袁朗这位内学院捐助人,一同参观。袁朗与两位大师互相谦让,位置一转,就刚好走在了许三多前头。

一瞬间,朝思暮想的人那宽阔的背影,就刚好在自己面前,近到能闻到他身上熟悉的淡淡烟草味,明明是深秋,却似乎有源源不断的热意从前面背影传递过来。

“师兄,你的脸怎么突然这么红?”不懂事的小师弟大声问。

前面欧阳竟无、翻译官和袁朗都回过头来看,泰戈尔听不懂,但也随着他们回过头来。

许三多的脸彻底染上了秋日霞光的颜色,他连忙低下头去。

“是、是今天天气有点儿热,走热了。”

这些隐晦的年轻孩子的心思,在大师们面前几乎是无所遁形的。

泰戈尔摸着长长的白胡须,微笑:“My heart knew of your coming,as the night feels the approach of dawn。”

徐志摩即时翻译:“我的心知道你来了,就像夜晚感觉到清晓的临近。”

欧阳竟无也朗声笑了:“极美的诗句。”

许三多感觉身上都被太阳晒得发烫了,袁朗却似是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地看他,怎么都看不够。

“有机会一定好好拜读大师的著作。”半晌之后,袁朗终于出声替许三多解围。徐志摩不情不愿地翻译了一下。队伍又如流水般向前走去了。

泰戈尔走的时候,欧阳竟无与他同行,他们还要去参观刻经处,谈经论道。见袁朗不打算同去,徐志摩暗暗松了口气。

待到两位大师走了,众人也逐渐散去。

袁朗站在许三多身边,衣袖相贴,勾住他的小指,然后慢慢将少年每一个手指都握入掌中。

“陪我出去走走?”袁朗俯身问他。

许三多小声道:“下、下午学院还有课呢……”

“那我等你。”袁朗低声说。

“可……可是,那要很久。”许三多手腕上像有蜻蜓在点,“要一整个下午。”

“没关系。”袁朗笑起来,“反正——我本来就是为你而来的。”

许三多终于不说话了,把手腕悄悄地,慢慢地,挣扎地,从袁朗掌中挪出来。

“我、我要上课了。”许三多低着头,耳根很红,“只要你愿意,那你就……等我吧。”

“好。”袁朗笑着看那穿着宽大海清服的少年急急去追他的同学了。

听着声音远了,站在不远处的齐桓,视线才从那掉在落叶堆中的银杏上移回来。

“你先回去吧。”袁朗向齐桓打趣道,“我下午就在这儿听听他们上课,熏陶熏陶佛学气息。”

“是!”齐桓敬礼,“在这里上校一定能获得心灵的洗礼。”

袁朗做了一个踹人的动作,齐桓笑着走了。

阳光透过银杏织就得云海,斑驳地洒在古朴的内学院中。金色的落叶铺满了青石小径,也点缀了红墙灰瓦,风乍起时,如成千上万只蝴蝶从树梢振翅而起。

袁朗坐在廊下,既赏秋光,也赏那学堂中的少年。

如今内学院僧俗弟子已有几十位,许三多和他们一起,正襟危坐。几束从高窗透入的阳光,照在案头摊开的经典与笔记上,也映照在他们专注的脸庞上。

在这里,远离了外界的喧嚣,只有古老的诵经声时而传来。袁朗在阳光下惬意地半眯了眼,偷得浮生半日闲。

待到许三多出来时,已近黄昏。他抱着书本,从学堂里掀袍跨出,袁朗正从走廊长椅上站起来,在晚霞中眼含笑意望着他。

许三多忽然就莫名紧张起来。

待回宿舍放好书本,许三多换下海清服,着了普通的夹棉外套,向学院请假后,和袁朗一起离开了内学院。

夜晚的秦淮河畔,微风吹过,银杏叶轻轻摇曳,映着月光似有无数细碎的星子点缀枝头,与夜空中的繁星遥相呼应。

秦淮河上,波光粼粼,倒映着两岸的银杏与灯火阑珊,别有一番水墨风味。袁朗包了一艘画舫,带着许三多一起用餐赏景。

“来江宁三年了,到秦淮河来玩过吗?”袁朗从精致的素食中夹了一些放在许三多碗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