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可能有些匪夷所思,我很喜欢“学习”。
但这种“学习”不是以考高分为目标的义务性学习,而是我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且没有任何标准衡量学得好不好的权利性学习。
当然,意识到“学习”可以不光是义务,还是我自主选择的权利这件事,是我到了大学才意识到的。高中的时候我学得像狗一样,完全没有这种闲逸洒脱的心情。
或许正是因为高中太压抑,我大一上就放飞自我了,上课最后一排,刷手机、看NBA、逃课,非常猖狂,导致的后果就是......高数妥妥地挂了。
虽然挂了,我却非常开心,有种打破了什么落后清规的痛快感。
此外,我当时在院学生会的部门小伙伴们也全都挂科了哈哈哈(单我们这大一届),这大概也是痛快感来源之一。
大家无一例外都挂在高数,只有一个人,熬过了高数地狱,却倒在了大学体育上......我们到现在都还在笑他。
还记得高数出成绩那晚,部门群里一开始先是一个人丧气说挂了,接着另一个说我也,然后我也、我也、我也,最后痛定思痛要好好学习的话题氛围转成了“哎呀既然大家都挂了不如今晚约个烧烤”的欢脱沙雕氛围。
不过我大学就挂过那一次,后来乖乖补考过了。
这里就要说到我的专业,并不是我想选的,也不是我不想选的,因为我是人品爆发压线上的学校,调剂去了一个曾经辉煌现在乞丐的老牌工科专业。
我虽然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但庆幸适应能力还不错,很快成了那种上课不听课但考试都能过的命硬大学生。于是到了大二,某种程度上学有余力的我就选修了双学位。
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专业。
我依旧没有特别喜欢,只是秉着多去体验的心情,晚上开始辅修课程。
这里又要说到我同届的部门小伙伴们。
我们虽说有过全员挂科的辉煌战绩,但是搞学业,也还有模有样。
除了我,还有四个小伙伴也选了辅修。一个计算机、两个外语、还有一个和我一样的专业。
虽说第二专业多少都会水一点,但我们学校的辅修课程还是很系统。所以我接触到了和工科完全不一样体系的课程和学院教学风格,我还记得刚辅修那阵子的心情,很新鲜,大开眼界,有一个学长长得很是不错。
说回这个第二专业。
有三四门课程还不错,我很感兴趣,然后剩下二三十门我都觉得so so。
但能有三四门喜欢我已经很满意。这个世界的学科知识浩如烟海,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并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领域就像在70亿人口里遇见灵魂伴侣一样艰难。
所以我很羡慕那些从小就有明确目标自己要做什么的人。
因为我一直以来学习都不是为了崇高理想,我只是单纯想要父母的夸奖,以及拿到第一名时那种被填满的胜利感。
所以我的学习动力很低级,因为父母永远有更高的要求,也没有人永远可以拿第一。当这两条都无法满足时,学习就变成缺口越来越大的灾难。
后来我很顺利地修到了双学位(其实扪心自问我两个专业都没有学到多少哈哈哈,只是我很会考试)。
到了大四,就面临上班还是上学的选择。
我们学校对自己的学生很是优待,保研率很高。我这样的混子,竟也在保研名单里。
当时已经开始流行996的说法,卷生卷死的状态令人望而生畏,所以同学之间选择考研/保研的比例很高。
我基本没怎么犹豫就选择去打工。
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继续读研究生(因为我一副勤于学业的样子),我说我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专业。
有的朋友觉得难以理解,但庆幸也有懂我的三两个知己。
我觉得本科就是对某一个学科领域有个大概了解,所以本科是什么专业都可以,都对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有所裨益,但是研究生不一样,要花两三年的时间专攻某一个领域里的一个分叉。
两三年时间诶,还是黄金年龄里的两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