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假面佛 > 第7章 钟声

第7章 钟声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沈府前厅。

沈韫回府后并未过多讲述其中的细节,只将来龙去脉简单陈说了一遍,继而就是看着同样面色凝重的沈鄯。

沈鄯已然将朝服换下,闻言负手而立,望向天际,不知是在思忖什么,半晌才对昭阳寺的事情发出疑问:“梁清偃上山一事,你事先可知?”

料到对方会问这个,沈韫当即道:“知晓他会来,但没想到会是今日。早在回城那日,太傅亲迎,就同我说了梁清偃盼我已久之事,等了近半月都未见身影,说不好他今日是否有意而为。”

“确定他提前下山了?”

“确定。”沈韫道,“我在他的茶中下了迷药,不到一个时辰他是不会醒的,等他醒后反应过来,怕是做什么都来不及了。”

沈鄯这才好似松了一口气,在堂前来回走了一遭,才又道:“明日我亲自去一趟太傅府。”

“父亲去那儿做什么?”沈韫觉得当务之急当是昭阳寺那位,而非梁太傅府中。

沈鄯见状摆出一副要瞪对方的架势,只是嘴边的话却显得无奈:“好端端地将人府上的长公子弄晕,你倒是功成身退,为父不得去同他致歉?”

沈韫轻挑眉眼,面上带着疑惑,又像是觉得有些好笑:“父亲,梁清偃不是个傻的,到底比我在长阳多待了几年,他又怎会摸不清如今的局势?今日那杯茶,我瞧他喝得倒是挺欢的。”

“你啊。”沈鄯曲臂抬手指了指对方,最终还是无奈妥协,转身朝主座走去,“我说随你怎么做,你倒还真不要命。你就没想过,今日若你出了什么事,我沈氏当如何?”

沈韫看见对方已然坐到主座之上,面上略带颓意,道:“父亲何必杞人忧天,世事如棋,众生皆为子,到底不是还有旁支守着么?纵使长阳无人,西川文台也还有众多旁支与门客,到底不至于因我一人落难,就叫整个沈氏覆灭。”

沈鄯闻言只是看着对方,觉得这话实在耳熟,仔细回想一番,才发现沈凌弑帝前也说过类似的话,当即觉得心都跟着颤了一瞬,不再愿意继续这个话题。

沈鄯适时将话题转移,正色道:“此刻叫你来,不仅仅是为了昭阳寺的事情,还有一事,你近来也该多费些心思。”

“可是春闱放榜一事?”

沈鄯抬眼看对方,却是毫不意外对方能猜中。

他今日下朝后被文康帝留在了泰和殿,与之一起的还有其余五部和御史大夫,内阁大学士因病未上早朝,否则在场的应当还会多一个人。

文康帝此次将他们留下不为别的,只为春闱放榜一事。距离今年三月初的会试已然过了快一月,照先前礼部的说法,改卷约莫需要一月的时间,如今已然四月,举子的卷子也都批得差不多,约莫四月中旬便可放榜。

“皇帝的意思,是要将春闱放榜一事全权交由六部处理,礼部主理,吏部辅之,其余四部听候调配。至于御史台,在此期间掌监察之职。”

御史台本就是行监察百官之职,只是在放榜的关键时刻再被皇帝提出来,其间的意思再明显不过。

“皇帝这是怕放榜名录一出,朝中百官就要坐不住了?”沈韫讥讽道。

“距离上次放榜已过三载,上一次你在京都,自是不懂其中发生的种种事宜,其间牵扯的又何止是文武百官这么简单。”沈鄯意味深长道,“自古以来科考便是读书人唯一翻身的机会,尤其寒门。先帝时氏族商贾齐当道,以至于朝中有不少人就是那时候跻身朝廷的,他们官职虽不高,大多在文康登基后被派遣到其余五州,可这并不意味着如今长阳城就再无商贾出身的官员。”

“父亲是担心他们在此刻拉拢榜上的贡生,广招门客?”历来官员多多少少都会在春闱放榜后同贡生有一点小的接触,换作以往众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底以后有些人是要同朝为官的,也没有到非撕破脸的程度。可今年不同,今年皇帝那态度,显然是要借此打压心怀不轨的官员。

或许他们只是想在之后的日子里多一双手,并无真正谋权夺势之心,可文康帝偏就不乐意成全他们,亦或是说,不乐意成全其中的某些氏族。

“皇帝此举怕是不仅仅为了断百官的路。”沈韫思忖后又补充道,“他似乎还想借机除掉先帝时期通过银货买卖当上官的商贾,大到六部中的员外郎,小到一个司乐司匠。父亲,不知礼部与御史台那边,是如何说的?”

毕竟主理此事的乃是礼部尚书,放榜期间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若非要算起来,沈鄯在这其中的作用反倒还小些,这次的主刀当是他们二位才对。

“江景程在六年前就反对将九皇子送到京都,李若成又是九皇子的亲舅舅,你以为此事是冲着谁去的?”沈鄯看他,眼底可见几分无奈,但更多的还是事不关己。

想不到文康帝在不顾九皇子生死派刺客刺杀萧稹的同时,竟也企图将曾拥立九皇子的人推到众人面前,推到春闱这风口浪尖上。

只是沈韫想不明白,九皇子在众多皇子中并不出众,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在长阳,更别提九皇子之上还有太子与倍受宠爱的七皇子,缘何此刻要对九皇子身边的人下手?

想来想去,他也只能将此事归结到御史大夫头上,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本不该有明确的偏向,可他却曾与礼部尚书一同在朝堂上反对将九皇子作为质子送往东绎。

而据他所知,如今九皇子的母妃,也就是李淑妃,并不得皇帝喜爱。

在沈鄯叮嘱沈韫要多加注意春闱之事后,二人又将话题再度转到昭阳寺那位身上,倒也没说别的,只是希望沈韫能够小心行事,莫要在此时被皇帝抓到把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