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农家子,但人上人(科举) > 第20章 第二十章

第20章 第二十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王景禹却没管许多,选了纸墨笔,就踱到了店内的书架处。

他略看了看,这个年代的印刷术还是雕版印刷,纸书都是极其珍贵的。

因此,这间书行的书架上,也只将每一种书只摆出一本样书,书僮侯在一旁,根据买者的要求,亲自捧起书一页页代其翻阅。

这段时间,在老村正处,他已经学完了一遍启蒙的《千字文》《三字经》《孝经》,声律相关的《大景重修广韵》《笠翁对韵》。

当然,将这些书实打实一点点学完了的,是老村正的孙子李念仁。

王景禹则只是听老村正粗粗讲读了一遍。

除了千字文和三字经,其他内容都没有严格要求王景禹一定要准确无误的背诵和默写。

老村正认为王景禹属于是起步入门晚,识字写字的进度慢,但悟性好,又不必死记硬背的应考,讲学的内容可以提前多听听。

因此,两个多月下来,就已经完全与李立仁是同一个进度了。

眼下,《论语》已粗讲了开头,今年还准备把《诗经》也给他们二人讲读一遍。

《论语》李长发已有了一个旧本。

王景禹看到这里有售卖《论语集解》,这是由大景朝前代大儒所注解过的版本,也是科考士子的必读书目。

《诗经》老村正还没有书,已经同儿子儿媳商议过,准备夏收后有了余粮,就好歹要花钱买回来。

待明年起,再把《春秋》《尔雅》《尚书》《周易》《九章》陆续一本本买回来,这般下来,要应付县试,这些书本也暂够了。

这类科考必学的经典书籍,单独集中在一起摆放。

王景禹选了《论语集解》《诗经》和《春秋》三本,《九章》暂时粗略翻了翻,计划待下次采购再考虑这本。

另外,他还要看看这家书行中,有没有有助于他更详尽的了解这个朝代的书。

因此,他暂时没着急让书僮把三本书拿起来,而是站在一排书架前一本一本的看封皮。

他已经是第三次来了,前次没什么新书,这临南县书籍更新确实是相当的慢,但今日,还真让他有了新发现。

一本是年初新印发行版的《大景刑统》,一本是自然风物地理类的《大景风情志》。

他当即示意了书僮,正准备让他将两本书拿起简略翻阅,一旁突然有人叫他。

“王家大郎?”

声调矜持,尾音上挑,充满了讶异和傲慢。

这道声音听起来并不耳熟,即使是以前的王家大郎记忆里,也很难搜索到这一号人。

王景禹微转了头。

入目的是也来到了书架位置的主仆四人。

而方才喊了他的,正是四人中的一位华服妇人。

这妇人年约三十许,混在人群里算不得出挑的相貌,高颧骨、眉心带钩,着一身的亮色绸衣,连脚上登的那双鞋都是绸面绣花,加上发间耳畔的金玉首饰,在这临南镇,属于一眼看过去即可令人得知她家有钱富贵的打扮。

此时她正带着毫不掩饰的挑剔目光,从头到脚的打量着自己。

似乎她主动开口问了一句,已经是极了不得的给了自己天大的面子,现在就等着自己立马识相的上前问礼攀谈。

王景禹与她的视线错开。

跟在这妇人身旁的还有一名十三四岁的少年,同样是一身绸衣。

另有两名布衣仆从,王景禹认出,其中那个离妇人较近的,正是曾经到双满村,要带走二丫和二郎的刘管事。

显然认出自己的,正是这位刘管事。

刘管事见到王景禹看向了自己,知道他必然记得自己。

既然能认出他刘管事,那用狗脑子也能想到,刚刚开口叫他的人是谁了吧?

果然,只见那王家大郎的视线似毫无着落般,轻飘飘从他身上飘走了,重新看向了自家夫人。

谁知,下一刻。

少年挑了挑眉,淡道:“你谁?”

在王景禹的注视下,只见那带钩的眉心迅速拧出两道竖纹,双眉尾梢吊成了把镰刀。

感到被冒犯了的郭氏怒哼一声:“果然是乡间野种,好没规矩!”

那刘管事见自家主母动怒了,连忙上前。

“王家大郎!你怎么回事,见了我还不识得你眼前的贵人吗?”

说话间,他的一对扫帚眉上下翻飞:“听清楚了,这是咱们临南县郭秀才郭老爷家唯一的一位小姐,商铺和田产数一数二的王家的当家主母夫人,也是你的嫡亲舅母!听明白了吗?”

“现在,夫人金口问话,还不跪过来答问!”

眼前人的表情是如此生动,瞬间将王景禹拉回了他第一次卖香菇回来那日的情境当中。

真的,这刘管事若生在现代,去拍戏专门饰演狗仗人势恶仆专业户,怕是能捧回个最佳配角大奖杯!

而刘管事这一通“科普”,王景禹只想到了一点——

好长的头衔!

这样的人物出场方式,他还真是久违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