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们几个还去东岳庙吗?”
“去吧,去祭奠一下三十八代张天师。”
三十八代的张天师叫张留孙,在元朝被皇上封为玄教大宗师,主持建立东岳庙,没有想到在建好之前仙逝了。
他的弟子吴全节继任大宗师之后,继承遗志在1323年建成了该庙,朝廷赐名为“东岳仁圣宫”,香火由此盛极一时。娄近垣去那里想去采气,讨个吉利的彩头。
“好吧,想必那里的庆祝活动也是热闹。”
“好吧,去庆祝斗姆元君的诞辰吧。”
娄近垣俯身对师兄弟低声说,“我们要抓紧练习北斗和南斗醮坛,去东岳庙正好学习,以后用的着。”
沈谦问,“这也是张天师的安排?”
娄近垣意味深长的点头。“天师说,在京城我们能不说话,就少说话,能不用咒语,就少用。南斗与北斗醮坛,一个延寿,一个去病,是京城皇族用的最多的道法,我们要勤加练习符箓的书写。”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也是重要的祈祷长寿的节日。今年的事务繁忙的雍正帝没有放下手中的政务,带着翘盼着外出散散心,宫中的娘家人与嫔妃们,到圆明园登高拜佛,赏菊祈求福寿平安。而是选在御园中堆秀山登高。
一萱来到宫中,被安排到养心殿旁的偏房睡了一晚,并没有见到雍正帝。本来雍正帝想在御书房一萱守着看折子,哪里想到,很多事务堆积要他拍板。
刚在九月初七才与俄方签订了《恰克图条约》,接着他又要军机处按照条约的十一条,推敲执行边界,商务,宗教,外交的事务
按照雍正事必躬亲的态度,每一个主事的大臣,他都要亲自的见面谈话,这一忙整个初八都不够用,也就没有闲情逸致的见一萱了。
第二天早上醒来,皇后派太监来说,在堆秀山的重阳节活动都安排好,就等雍正帝驾临。雍正乘着金辇到了堆秀山下,九月九日,深秋高爽之际,皇后带着六宫嫔妃跪拜行礼。
雍正帝让嫔妃们平身后,皇帝携带后妃登上宫苑堆秀山的最高处。
重阳佳节,紫禁城宫内殿前到处菊花飘香,雍正帝和后宫佳丽站在高处,远眺皇都胜景后,坐在的节日的宴会桌吃饭。
雍正帝和太后坐在坐中间,皇后和懿贵妃一左一右的坐在雍正帝两边。其他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嫔妃,按照辈分依次落座。
席间最耀眼的就是穿着一身粉色锦缎的懿贵妃了,耳鬓插着一朵金菊,端着菊花酒吟诗助兴,引得太后与雍正帝都喜笑颜开。
其他妃嫔都喜气洋洋的端着菊花酒,给太后献诗,祝她万寿安康。哄得太后高兴的饮了很多的菊花酒。现场其乐融融的皇家生活,冲淡化了以往皇家肃穆谨严的气氛。
各位妃嫔吃着御厨饽饽房制做插旗贴金,上缀着栗子和枣子等百果的重阳花糕,雍正拿起一块吃着的时候问皇后,“奉先殿和佛堂的供桌上摆上了吗?”
“放心皇上,与往年一样都摆好了,等会你可以去礼佛了。”
在一旁的熹贵妃大声说,“谁来插带茱萸?我有拴菊花荷包赏。”
许多的宫女和太监踊跃的参加,他们知道在熹贵妃旁边,未来皇帝弘历在望着呢。
穿了一身栗子色寿缎袍的太后,袖口滚了两层金丝镶边,头上镶满珠翠的扁方绾起头发,脑后簪了一对金凤簪子,气质雍容华贵,背脊挺直。
她的头颈微微后仰,朝着雍正坐的后排站着的一萱,凝神端详了良久。
她对雍正帝问,“那个孩子就是给你守庚申夜的道姑?”
“回额娘,正是她。”
“小孩子不能老站着,让她到我这里来。”
“是,”
雍正给身后的太监低语后,一个太监端着矮凳,一个领着一萱在太后椅子旁的空隙坐下。
“吃吧,这是重阳花糕。”
“谢谢太后!”
太后看一萱粉扑扑的脸,眼睛像月亮一样好看静谧,穿着黄色的锦袍,头上只有一根莲花簪子,没有任何的珠翠首饰傍身,果然是真是一个素净漂亮的小人儿。
一萱拿着太后给的花糕,吃的时候嘴显得肉嘟嘟的。看着她嘴里嚼着桂花糕,眉眼非常享受的样子,太后又将一根香蕉递给她。
“吃完再吃这个水果,这个是贡品,不易塞牙。”
“谢太后!”
皇后看着太后喜欢一萱,眼神深看了一眼熹贵妃,可她眼中好像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幕,只顾着赏赐那些插茱萸的宫女太监。
这时候,皇后的贴身宫女走到皇后耳鬓低语,皇后马上俯身与雍正帝说话后,起身告辞的要离开一会儿。熹贵妃终于停止了嬉戏,看着皇后目光是询问的关切。
雍正帝对正吃着香蕉的一萱说,“一萱,你随皇后去看看福慧贝勒。”
太后听到插嘴,“她去干什么?”
雍正帝嘴上淡定的说,“让她去安魂,她是龙虎山的道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