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以后还得想办法教她数数记账。
“景年,这是给你的九百文,俺数了很久,是没错的。”她跟着老伴分了一晚上,反复核对,其实一共是八百八十文,凑了个整。
今天还有一些给了定金马上来取的,说是要去镇上卖,也就是说她们十三天赚到将近四两银子。
灶台的钱立马就还清了。
难怪那么多人做生意,当农户太苦了。
“不用,想必你们刚还清灶台的钱,那我每月初一来拿,明日就不做月饼了。”
“景年,是我们那里做的不好吗?如今正是赚钱的时候,你要是不满意分成,俺可以按四五,只要让俺接着做。”翠花爷爷刚把面团和好就听到这种话,不由慌了神。
周景年看对方误会了自己,当即解释:“爷爷,我们现在月饼买的好,是因为中秋节到了,村里人图个喜庆,中秋过后就不会有什么人买了,做多了浪费,但是桃酥,你可以做一些挑到茶楼附近试试,我今日带上一些,看看会不会有茶楼长期要。”
在温饱困难的情况下,美食的追求就会退而其次,高油高糖的食物,在这时候的乡下是没有市场的。
他稍作思索,补充道,“你现在先做一锅桃酥,做的小巧一些,约摸着比两寸小些,用油纸包好,还有之前说好的月饼,半个时辰后我就来拿。”
听到是要想办法供酒楼,两位老人连连应是,送走了周景年,立马回头呼喊着儿媳妇前来生火,手里飞快的将面团分好。
他们做糕点的土灶是由两口大锅做成,右边稍平的那口锅面抹上油水,将面团入锅中;左边那口则是倒置,上面堆涂了泥巴,被木架吊起,猛火将锅的内面升温,利用杠杆迅速移到右边盖上,泥巴里面掺了稻杆碎,封住边缘。
用木炭的余温慢慢烘烤,这样出来桃酥每次开锅,香飘十里。
“瞧我这记性,翠花,把这包饼送到景年家去,别摔着这饼了,知道没。”阿宁这小姑娘就爱吃这个,翠花奶奶跟她老伴特意包好的,跟周家打好关系。
翠花闻着油纸中传来的香味,咽了咽口水,抿着嘴看着奶奶,她也想吃,但是触及奶奶严厉的目光,只得把头低下,拎着油纸包前往周家。
她自己也只吃过几次碎渣,还是娘亲偷偷塞进她嘴里的,看着路上不停有小孩过来跟她套近乎,想尝她家的饼,被迫加快脚步。
平日翠花奶奶特别凶,做失败的也会很便宜卖出去,从不送人。
如今那帮小孩看到翠花手里拎着一大袋,都簇拥着跟去周家。
周家小院前的那棵柚子树,上面吊着一个秋千,常有小孩想过来玩,为此大打出手,有时阿宁都挤不上去。
可只要她兄长一回家,知道阿宁没玩到,下次来会直接赶走,他们爹娘来说都没用。
得是阿宁去说。
为此小孩们就学会了排队,让阿宁先玩。
思及此处,翠花已然到了周家门口。
“翠花姐姐,你咋来了?”周宁正在玩她的小算盘,里面的算珠用竹段替代,只有五位,是她的新宠,目前已经代替了小木棍。
“奶奶要我提过来给你吃的,”斜眼看了一下将他们团团围住的小孩们,怕周宁还不懂这些事情,叮嘱道:“你先放家里,等你兄长在家后打开。”
周宁看了一下旁边的小孩们,自然也是了解情况,“好。”
翠花打量着被随手放到一边的竹板,这东西她见过类似的,之前跟着奶奶去过一次大酒楼送鸡,那个掌柜在柜台上不知道拨动着什么,快速的就算出来所需价钱。
她和奶奶踮着脚才看清出了那个东西,只一个朱红色的木板,里面穿着光滑的木珠子。
奶奶说,如果她是男娃就好了,跟着掌柜学这个,将来总归饿不死,还能撑起家里。
她的手不自觉地搭了上去,学着记忆力掌柜的手法轻轻拨动,拨动起来非常生涩。
完全没有梦中的珠子碰撞的响声。
“姐,你在想什么呢?”周宁一回到树下,就看到翠花思绪游离的样子。
翠花这才如梦方醒,手如触电般离开这个竹板,“这是什么?”
“这个?”周宁拿起算盘晃了晃,“算盘,这是我求兄长给我做的假的,真的是木头做的。”
“算盘…”
翠花接过来再次拨动,喃喃的看着眼前的小姑娘,她穿着蓝色长袍,看起来更像小书童:“你穿的像男娃是为了学这个算盘吗?”
周宁也不恼,制新衣是入学堂后不可再穿做劳作的短褐,且现天气转凉,他们没有秋衣。
"这是兄长让李大婶给我做的,说这样干活方便,我像不像兄长?"
她事事模仿周景年,只盼得以后如他般厉害。
裙子好看,她有了;但是这种长袍她没有,那她也要有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