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朔回到猪市胡同,这才安排设立私学的事情。
虽然有心教猪市胡同的娃们读书,但宴朔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愧对老师的称呼。
每次散值到天黑,最多只有两个时辰,他每日也只得教娃们读两个时辰的书。
先从四书五经教起,算术也可教一点,武术也能防身。
敲定了科目之后,宴朔就挨家挨户地通知,算是“猪市私塾”正式成立。
至于学费,宴朔一再推辞,众人们商量一个娃一个月给十文钱不能再少了,十文钱能买几个馒头。
宴朔也不好推辞,但实在没想到猪市胡同的大娘们将钱塞进他的手里,满满当当凑了两百文。
小萝卜们站在一起,五六岁的,十四五岁的,都来凑热闹了,十九个萝卜头,猪市胡同虽不大但适龄孩子挺多。
两百个铜钱,哪家大人多给了?宴朔没细想,进入里间将铜钱放好。
小萝卜头们乖乖地拿着麻布,铺在院里坐好。
幸好这个院子足够大,小荷也温顺地在角落里,娃们都睁着大大的眼睛瞄着小荷。
宴朔连忙让孩子们安心,“小荷很乖的,大家都不要害怕,老师在。”
“好哒,老师。”
“老师,它喜欢吃草吗?”
“老师,我下次可以带草来喂它吗?我家里有可多草了。”
“老师,它叫什么呀。”
“小荷。”宴朔正教着孩子们一笔一划地写“小荷”二字。
就听见底下的娃们不停叫着,“小荷,小荷。”
小荷有所触动,不再低头吃草,而是打量着这群娃。
宴朔一抚额头,有些有心无力起来。
几个大孩子见老师都无奈了,立马出来维持秩序。
“狗蛋,你好好学字。”
“元九,坐好,别流口水。”
“一三,别闹小荷,当心等下驴蹄子踢你。”
幸好几个大孩子稳住了局面,宴朔面对着十九双眼睛,一时之间有点愣神,这群孩子的乳名都还未记全呢。
幸而科举之时的《四书五经》以及专书还在,宴朔先从《诗经》入手。
大孩子们基本都已经熟背,跟着宴朔张口就来,宴朔默默记下了几人的名字。
之前虽有印象,但多抱着只是传授些许知识回报胡同人的好意的心情,但为人师者之后,宴朔更加注重这些孩子们的成长。
纸和笔是一定要的,虽然私塾简陋,但宴朔也想尽可能地为孩子们提供像样的学习环境。
临近结束,宴朔又教授了娃们一些日常的礼仪,娃们学得像模像样,玩闹着在胡同内散去。
四个大娃留了下来,三个渴望知识的眼神望着宴朔。
一位是王大娘的大儿子,王元一,寻常在王屠夫铺上帮忙,宴朔极少看到他。
一位是李屠夫的三儿子,李三三,生性活泼好动,特别爱问问题。
一位是白屠夫家排行老九的女孩,白重九,听说家里已经为她定了亲,明年就要出嫁了。
另外一个张着腿,体型庞大地驻在三个娃旁边,活像一座山。
宴朔记得他是牛屠夫家的老三,名叫重三。
牛屠夫家老大老二都是屠夫,在给家里打下手,重三亦是如此,宴朔没见过他几次,只偶尔被牛氏揪着耳朵拉来的时候,才看到这位十四岁便同他一般高,比他魁梧两倍的少年。
而能揪着牛重三耳朵拉来的牛氏自然也有两个宴朔那么壮实。
这一大家子各个都有力。
四个大娃都已经认字了,宴朔一人分了一本棋盘街上淘来的《大学》,嘱咐他们回去抄书。
牛重三不情不愿地收下了《大学》,其余三位少年则兴奋地收下了。
宴朔继续嘱咐,如果家中没有纸墨笔砚,他明日可以从棋盘街上采购一些。
四人家中条件虽艰苦,但绝口不向宴朔替此事,只回去询问家里这个纸墨笔砚如何是好。
宴朔只得作罢,准备玉束发冠花费了他大量的积蓄,他实在没钱购置些纸墨笔砚,200文钱也顶多购置一些纸。
大奉王朝堂堂八品官员为了几文钱竟然也折断了自己的腰。
一时想不到主意的宴朔进入里屋,坐在凳子上,思考这几日授课的安排,这才累得睡着了。
深夜,宴朔被门外的动静吵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