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郎的脸色,这才缓和了,点了点头,到书架上拿了一卷书,搬了个小马扎去了。
湘云拿了个扫帚,从房间到院子里都仔细地清扫着。
四郎虽然看起来干净整齐,可终究是个男子家,屋里和院子里就有些乱。
早春天气,这一干活,就有点穿不住薄棉袄,湘云就想着去屋里换一件夹袄。
这时,院外又有人扣门了。
“弟妹在家吗?”这声音,一听就是姜大嫂。
想起自己和四郎方才的对话,湘云不由得心里一乐。
这位大嫂,莫不是也来拉拢自己,孤立姜三嫂的?
若果真这是这样,那她手里,应该拿着东西来的才是。
于是,她赶紧上前开门:“大嫂,来了!”
只见姜大嫂穿一身青布薄棉袄,笑吟吟地站在院门口,她的手里,果然拎着一个小小的白布袋,袋子鼓鼓囊囊的,装满了东西。
“大嫂啊,快快请进,我收拾屋子呢,堂屋有点乱,咱们去厨房说话。”
妯娌二人边说话,边进了厨房。
“弟妹啊,今儿上午,隔壁桃花村的四姑奶奶托人给咱们几家捎来一些糯米面,让我这个做大嫂的分一分。这不,我就分了一些给你们家,给你送过来了。”
说完,姜大嫂就把手里的小白布袋子放到了切菜的桌子上。
湘云看了一眼那个小布袋,估计有三碗还要多一些左右的糯米面。不过,这已经很不错了,糯稻一亩地是打不出多少稻子来的,比一般稻米稀罕。
不过,大嫂口中所说的四姑奶奶,让湘云有些奇怪。
本着不懂就问的精神,湘云就说:“大嫂,四姑奶奶?老姜家不是有三个姑姑吗?咱们这一房不是只有三个姐姐的吗?三个姑太太,三个姑奶奶,哪里来的四姑奶奶?莫非是哪个堂姐?”
姜大嫂看了她一眼,那眼神,有些奇怪,仿佛她问了什么不该问的。
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湘云忙转了话题:“大嫂,这糯米面,可真是个稀罕东西,我们家只有过年的时候,上集上买二斤做炒米糖吃。”
“是啊,三位姑奶奶,对娘家可都是没话说,过年的时候,大姑奶奶送了我们几家腊肠,二姑奶奶每家送了一罐茶叶。这不,四姑奶奶家是最穷的,也送了这糯米面。”姜大嫂缓缓道。
见她的眼神有些意味深长,湘云暗想,那这三姑奶奶,难不成幼年夭折了?这年头,长不大夭折的孩子可不在少数啊!湘云她妈就曾经夭折过不止一个孩子呢。
于是,她就说:“那三姑奶奶呢?”
姜大嫂笑道:“妹妹啊!三姑奶奶的事,是我们老姜家的忌讳,你也就在我面前问问就得了,在其他面前,就不要再提了。”
听了她的话,想起四郎刚才提起三位姐姐的脸色和态度,湘云奇怪极了。
她意识到,这所谓的三姑奶奶,就是姜家的秘密。而且,肯定不是年幼夭折的。
看着姜大嫂讳莫如深的脸色,湘云硬生生地按捺下了自己的好奇心。
她明白,如果姜大嫂想说,那么不用自己问,她接下来就会说。如果她像刚才四郎那样,那即便自己问了,她也不会说。
顿了一顿,姜大嫂方笑道:“咱们家这三姑奶奶啊……”
“娘子!娘子!快点出来!”四郎的声音突然从院门外传来。
湘云一听,就说:“大嫂,我出去看看。”
“不早了,我得回家编篮子去了。”姜大嫂也起身告辞,两人一起到了院子里。
只见四郎搀扶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对湘云笑道:“娘子,三表奶说想看看你长啥样。”
“哎呦,三表奶啊,您老的病好了?”姜大嫂急忙上前问候。
“是啊,我听说四郎娶了新媳妇,长得怪俊,我就想着来看看呢!”三表奶笑道。
湘云走上前去:“三表奶。”
三表奶盯着她打量了一番,笑道:“果然是个小美人儿,和四郎可真是天生一对啊!”
姜大嫂就说:“你们陪三表奶进屋喝喝茶说说话,我这就回去了。”
四郎点了点头,将三表奶搀扶到了堂屋里,又给她泡了茶。
见四郎和姜大嫂对这位三表奶的态度,都很恭敬,湘云暗想,这位表奶肯定不一般。
果然,三表奶走后,四郎就告诉湘云:“这三表奶有个儿子,几年考中了进士,在京城里做专做官儿,这可是他们四里八乡第一个考取进士的人呢。”
湘云点了点头,丈夫既然要走科举这条路,自然不能怠慢这位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