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夏末,因靠着大昆雪山,风中已有了一丝凌冽的味道,军旗当风猎猎而振,发出噼啪之声。
只要再攻下峤西郡,便可与昆北相连了。顾维朗归心似箭,特请命带先锋三万先行北上,直取峤西,然后继续北上与控鹤军会师,然后联手向京师推进。
穆晴特准备了一大坛好酒,在营门为顾维朗送行。
“祝诸君势如破竹、旗开得胜!”穆晴高举酒碗。
“谢陛下!”顾维朗高声回应,麾下十数将领也朗声附和:“谢陛下!”
顾维朗将碗中美酒一饮而尽,用只有两个人能听见的声音道:“等我回来。”
等他到昆北大营,查明暗通寮国真相,届时两人之间再无嫌隙,如此他才能安心与女帝表明心意。
“好,等你回来。”穆晴会心一笑。
此时两人都没想到,此次一别,再次见面,竟是那般剑拔弩张的场景了。
回到中军大帐,陆彤来禀女帝让她查探之事。
“穆宣说出了北苕向西岱供应铁矿石数量,与段媛提供的一致,果然与司空盈猜测一样,西岱起兵,短时间能打造那么多铁甲兵器,除了巅南和北苕,还有一处神秘的铁矿供应人。”
那位神秘的铁矿供应人,有大批铁矿,从昆南运入北苕,再经手穆宣到了西岱。对方坚持不肯透露铁矿来源,又只卖很低廉的价格,但要求穆宣转手不得将他暴露出来。
穆宣转手即有一笔可观利润,哪管对方是谁,收了银子,还乐得卖西岱一个大人情。
如今他为保命,绞尽脑汁,将铁矿来源之事和盘托出。无奈对方每次都由同一个人押货,送达即走,神出鬼没,实在毫无头绪。
铁矿乃国家命脉所在,每一处都有官兵把守,究竟是何处提供的?既然支持叛军造反,为何不肯暴露真身呢,否则万一靖王成功,那天大的从龙之功不就没了?
看来有人所图甚大。
穆晴将此疑点记在心底,命陆彤继续追查,最好能查到姓名。
正商议间,亲兵来报:“光禄大夫太叔桓在营外求见。”
穆晴一喜,忙出账迎接。
只见太叔桓从简便的马车上被人搀扶下车,虽风尘仆仆,无碍乎其玉树兰芝的神采。
太叔桓放开从人,双手作拱,深深行了一礼:“恭喜陛下平定西南诸国!西南百姓从此可风调雨顺,无兵无灾了!”
两人入得账中坐定,太叔桓道:“臣接了陛下来信,深感忧虑,故调整了东路军攻势,先平了冀北南部两郡,直接来迎陛下了。”
穆晴一笑:“先生是怕顾维朗直接把我废了,拥立弘王上位?”
太叔桓亦半开玩笑:“现在还不至于,至少等叛军平定吧。”
穆晴知他也是从谋士角度为自己着想,况一时半会说服不了他,也就岔开话题:“如今东路情况如何?”
太叔桓收起笑容,认真为女帝讲起京师情势来。
……
宣兴四年夏末,叛军颓气尽显,失了昆南,冀北也去了大半,京师三面裸露在朝廷平叛军的夹攻之下。
穆晴骑马立于高岗之上,远眺京师。
长风猎猎,穆晴想起当初逃离皇城的狼狈模样,不想如今竟还能打回来,不禁有几分志得意满。
她让人带了靖王世子到城门前劝降,靖王气急败坏,两父子在城上城下对骂起来,成了一时笑柄。
穆晴也不着急。
一方面,探事司早已在京城中秘密潜伏了人,此时围而不攻,在城外造势,便是为了联系城中世家,若能里应外合,不战而胜,便可使城中十数万百姓免收战乱惊扰。
另一方面,她也在等顾维朗。原先的计划是江南军夺了昆南,马上与昆北控鹤军接头,然后掉头往东,与东路军会师,一举夺回京师。
当初出京,是他护着自己。如今回京,私心里也想与他一道进城。
算算路程,最快的话,他再过三日便到了。
穆晴正思量间,不想听得亲兵回报,顾将军已回营了。
“这么快?”穆晴讶异。
亲兵道:“将军不是带大军回的,只带了二十亲兵,轻甲快马来的。”
穆晴迎出账外,果见顾维朗和从人正匆匆下马,身上的披风都被灰尘蒙了一层土灰,仿佛日夜兼程赶回来的。
顾维朗下马站定,脸色奇差,只直直地看向穆晴,也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