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面时,何氏布行式微,他为求破局四处奔波,却遭劫匪追赶,掉下城南的断崖,醒来时被他所救,木制面具下浑厚沙哑的声音“和我合作吧,一九,我一你九,照我说的做,让你何氏布行走上辉煌”。
少年那身长不过六尺的左右,却对人心把控丝丝入扣,不论是真伪布料炒作,还是魏紫宣传,也都是他的主意。
姚华年养了几个月,身子逐渐硬朗,便将尘封已久的织布机从库房里翻找出来,让姜成颂与她一同将织布机打理出来,又安排宋秦去市面上购买了一些织布的线料。
姚华年整经、穿综,固定经线,捣鼓了几日,便做好了织布之前的准备工作。
姜樾放学回到家里,听着内院传来吱吱呀呀的声音,出于好奇便进去查看。
发现姚华年在织布机旁忙碌,她按照一定顺序踩踏板,经线被交替抬起,将纬线织进去,每织一行后,又将翻头往下一压,使得线织得更加紧实。
姜樾向姚华年请教了一番织布机的组装原理,便一言不发,回到房间,不知在捣鼓什么?
屋内,无数纸张铺展开来,各种织布机的零件,结构跃然纸上,按照组装顺序排列。姜樾翻看稿纸,用笔杆当做搔头插入发髻挠动,将稿纸揉做一团丢到一边。
再次执笔重新调整零件结构,觉得有些不太对劲,便又揉做一团丢到一边。
反反复复尝试,废掉的纸团被装在一个巨大的木桶里,被姜樾拿到厨房,当做柴火引子。
姚宅的人从最初在厨房遇到姜樾的手稿会主动讯问,到后来主动拿姜樾的稿纸当做柴火引子,也省的去野外捡些枯枝残叶了。
也不知是过了多久,姜樾终于将满意的,稿子全部整理一遍,按照组装顺序重叠,又提笔写了一封信,将其全部塞进信封里,在到街上流浪孩子最多的地方,给孩子们买了些包子、馒头,随机找了一个少年,让他帮忙送信。
自从接上何氏布行那条线,姜樾将何氏的分成分出一部分,在这条街上时不时给孩子们送些吃食,有时候央人送信也方便,孩子们空闲以乞讨为生,从市井听些八卦讲给她听当做报酬,她闲暇时也会教孩子们一些基础技能。
了却这段事后,姜樾开始学习,课堂上邱先生的授课内容实在枯燥,姜樾只好拿出张明贤赠予她的那本密密麻麻带着笔记的书。
“学海无涯苦作舟!加油。”姜樾就差在头顶,系上一块红布,上面写着加油二字。
姜樾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让自己学下去,要赚钱就必须了解这个时代,年前张明贤修房子一事激发了姜樾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那种刻在骨子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念头,改变了她原本只想与姚华年在东望县,过着偏安一隅的日子。
张明贤在家中整理书柜,却发现儿时刚学诗赋时所用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千家诗》,按照他如今的学识,自然不必学这类入门的书籍,但终究是幼时的念想,便也随着他从南阳带到了梁溪。
他突然想起姜樾不会作文章不通韵律,便想着将书送给真正需要它们的人。
张明贤刚踏出房门,发现屋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又转身回房寻了一把油纸伞,将书本圈在怀里。
姜樾在书房对着文章研究,却始终不得思绪,听闻屋外传来一阵敲门声,便顺着屋檐来到门口。
看见张明贤一手将几本书圈在怀里,一手执伞,为了保护书本不被雨水飘湿,他将伞更多的靠在身前,身后的衣摆湿了一大片。
姜樾连忙让人进来,带到书房。
姜樾从一旁翻找出一块巨大的棉布,让张明贤转过身去,将张明贤衣摆绞干。
张明贤站着不动,感觉身后衣服时不时勒住后背,脑海里浮现姜樾蹲在他背后认真绞衣摆的模样,分明在他身后,但总觉得少女的身上的香气就在鼻间,身体僵硬,他阖眼,心中默念《论语》,耳根不自觉泛红。
等姜樾忙完,去将棉布挂在一旁的架子上,张明贤重新抖动绞皱的衣物,顺便平复心绪。
“阿樾,我启蒙时有几本学韵律文章的书,这会儿用不到了,想着你也许需要,就给你带来了。”张明贤将怀中保护完好的书摊在姜樾的书桌上。
姜樾一听到文章二字,仿佛抓到了什么救命稻草一般,将正在看的书籍,递到张明贤面前。
“明贤兄?”
“这上平声与下平声有何区别?上声,去声,入声又如何分辨?这也太难分辨了吧?”姜樾指着书中,有关文章对仗韵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