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短篇单元】《八小时速通考研政治 > 第12章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第12章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本节很重要,可出命制题与材料分析题。其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必背)

一、科学的实践及其意义

实践性是马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基本观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其意义:

1.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2.建立了科学的,能动,革明的反映论

3.为科学历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4.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劲儿工作方法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结构

(1)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①实在性: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的人。实践主体能力包括自然,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认识性因素和非认识性因素。实践主体有个体,群体和人类三种基本形态。

2.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的对象

3.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4.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易错点1: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

主体客体化:①人通过实践使自己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②人类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主体客体化的结果

客体主体化:①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②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一部分。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实践形式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政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补充,新增实践形式——虚拟实践(原因:现代通信技术发展)

①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社政实践:社政实践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③科学文化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必背)

实践是认识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观点。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一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知识,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两部分

二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新课题,推动认识向前发展。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三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方法论及其意义

坚持实践第一观点,树立实践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