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二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易颠倒物质和意识关系,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说法和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
六、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①离开实践来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②不了解认识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③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根本)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实践观
七、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一是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易错点2: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先验论,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①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②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反映论,包括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①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认识问题②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引入实践,引入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八、从实践到认识(必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内涵: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其形式:包括感觉,知觉与表象
其特点: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
理性认识内涵: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其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其特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两者的辩证关系:一是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二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三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内涵: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理性因素作用: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解释和预见作用等
非理性因素内涵: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从广义上看,人们还常把认识能力中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的认识形式,如联想,想象,猜测,顿悟与灵感等,也包括在人的非理性因素中
非理性消费作用: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易错点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对象(现象,外部联系)-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性)
理性认识-对象(本质,内部联系)-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九、从认识到实践(必背)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的必要性:一是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二是认识的真理性只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从认识到实践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理论发挥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必背)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2)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哦你好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