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实业家 > 第4章 资金

第4章 资金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新加入玻璃工厂的团队成员中,工程师刘刚毕业于国内一所声名远扬的工科院校,专业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在校期间便专注于玻璃制造工艺领域。

步轶丽通过沟通,知道在校园时光里,刘刚就对各类玻璃制造设备的构造、原理痴迷不已,常常泡在实验室中,拆解、组装设备,深入探究每一个部件的作用。他参与了多个玻璃生产技术改良的科研项目,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实际操作,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毕业后,刘刚进入一家颇具规模的大型玻璃制造企业。在那里,他扎根生产一线,每日穿梭于车间,与轰鸣的机器为伴。面对复杂的生产流程和技术难题,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多次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成功优化了生产工艺,大幅提高了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也因此,他对行业内先进的生产工艺、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了如指掌。

但是尽管他为厂子做出了这么多的贡献,还是因为不会吹捧拍马那一套而被排挤打压。他提交的方案,多次被部门经理用各种手段压住不向上提交,要么就是提交上去石沉大海,打听才知道是被部门领导联合其他领导挑刺,说方案不成熟,要不就是执行起来资金耗费太高。

刘刚为此和部门经理爆发激烈争吵,但争吵的结果是更被打压,工资也被以各种理由克扣。刘刚一气之下提出了辞职。他自信自己的能力,他不怕工厂规模小,起步晚,他就想找一个踏踏实实干事的厂子,能让自己踏踏实实地实践自己的技术。

此次加入步轶丽的工厂,是因为刘刚觉得步轶丽是一个干事业的人,而且爽快,坦荡,尊重专业人士,他相信自己加入这个工厂能踏实稳定地实现自己的想法。并且一心想要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助力工厂实现技术层面的质的飞跃。

而新加入的营销经理李娜是正规科班出身,大学就是学的营销管理专业,还毕业于一所历史悠久,知名校友云集的高校。

在校期间,李娜系统学习了外国市场调研、品牌塑造、营销策略制定等一系列专业课程,凭借着过人的领悟力和刻苦的学习态度,成绩在班级中一直名列前茅。

课堂之外,她积极参与各类前沿的商业模拟竞赛,在读大学期间,就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习,进入一些公司,参与到一些营销案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毕业后,李娜先后在几家行业内知名企业的市场部任职。在一家快消品企业,她主导了一场线上线下联动的营销活动,通过精准定位年轻消费群体,巧妙运用电视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同时结合线下促销活动,成功将该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了至少百分之十五。一举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家变成当地知名品牌。

在另一家电子产品企业,她一进入公司,就力主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工作,通过重新梳理品牌理念、设计全新的品牌形象以及开展一系列公关活动,使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

在八十年代这个一切都方兴未艾的时代,只要找对营销路子,产品销量就是火箭班蹿升的速度。那家电子厂现在已经成为业内的知名品牌。但是成为品牌之后,厂子新的继承人却开始打压老一辈为厂子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员工。

李娜也是被打压的一员,她没有兴趣在这种破事上耗费时间,干脆辞职,寻找下一家有发展机会的企业,她相信自己不会看错人,她相信跟着步轶丽绝对有发展的希望。

时光匆匆而过,一转眼一周的时间就过去了。刘刚和李娜已经进入公司,开始着手研究自己的工作内容,之前与步轶丽一家在省会城市有过深入交流的高校教授王盘,也按照约定踏上了前往乡里的路途,对工厂展开实地考查。

王盘教授带领着一支由自己团队内的高校科研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抵达工厂后,便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他们首先来到工厂的生产车间,仔细查看现有的设备。那些老旧的玻璃制造设备,在长期的运转下,机身布满了斑驳的锈迹,发出的轰鸣声也略显沉重。

教授团队成员们一边用专业工具测量设备的各项参数,一边低声交流着。刘刚紧跟其后,不时地为他们介绍设备的日常运行情况和曾经出现过的问题。接着,团队深入到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的采购检验,到玻璃的熔炼、成型、加工,再到最后的产品包装,每一个步骤都不放过。

他们观察着工人们的操作手法,记录下每一个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细节。在查看人员配置时,教授与工人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工作感受。

经过为期数天深入细致的调研与分析,教授得出结论,工厂虽然目前基础较为薄弱,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但具备改造升级的条件。现有的场地布局经过合理规划,能够容纳新型生产线;工人虽然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但多年的一线工作使他们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经过系统培训,能够适应新型玻璃制造工艺的要求。

步轶丽得知教授的结论后,也放心了下来。她虽然对行业各个环节都很了解,但是新时代的情况还需要专业人士评估。

她一直以来都满心期待着能与教授达成合作,借助高校先进的科研成果,推动工厂实现飞跃式发展。然而,现实上想要达到,却还有许多困难横亘在他们面前。教授带来的新工艺需要引入一套全新的生产线,而这套生产线如果要从国外进口,其采购、运输、安装以及调试所需的资金数额巨大,犹如天文数字,远远超出了步家工厂的承受能力。

就算引入国内的二手进口生产线,资金需求也是天量。

步友国跨上那辆哐当作响、车龄比步轶丽年龄还大的摩托车,车身的油漆剥落了不少,斑驳的锈迹星星点点。他深吸一口气,努力驱散心头的阴霾,怀揣着一丝希望,驶向第一个目的地 —— 他的发小赵强家。

一路上,乡间道路崎岖不平,摩托车每颠簸一下,就像在步友国的心坎上重重敲了一记。他满脑子都是工厂那笔巨额资金缺口,想到如果借不到钱,工厂即将面临的绝境,双手不由攥紧了车把,指关节泛白。

到了赵强家,步友国在门口踌躇了好一会儿,才抬手敲门。赵强打开门,看到是步友国,脸上先是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露出客气的笑容:“友国啊,快进来坐!”

步友国走进屋内,局促地坐在沙发边缘,双手不自觉地搓着衣角。赵强给他倒了杯茶,笑着问道:“友国,你难得来我这儿,是不是有啥事儿?”

步友国抬起头,目光中满是恳切,嗫嚅着:“强子,我…… 我这次来,是想跟你借点钱。”

赵强的笑容瞬间僵住,脸上浮现出为难之色。步友国见状,赶忙接着说:“强子,你也知道我家工厂的情况,现在有个难得的机会,能让工厂起死回生。只要引入新的生产线,未来肯定能赚大钱。这次真的是最后一次跟你开口,等工厂好转了,我一定第一时间还你。”

赵强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友国,不是我不帮你。你前几次借钱,我二话没说就给了。可你看我这家里,孩子马上要上大学,到处都得用钱。而且你这工厂,一直不见起色,我实在是……”

步友国的心猛地一沉,脸上却还强撑着笑容:“我明白,强子,是我给你添麻烦了。” 他站起身,脚步沉重地离开了赵强家。

另一边,李亚菊步行前往邻居孙婶家。孙婶家离得不远,可这段路今天却显得格外漫长。李亚菊一路上心里都在打鼓,她知道孙婶向来节俭,自己之前借钱未还,这次再开口,实在难以启齿。

到了孙婶家,李亚菊勉强挤出笑容,走进院子。孙婶正在院子里择菜,看到她,热情地招呼:“亚菊啊,快过来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