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两个小孩子在院子里玩雪,雪尚浅,两人只是拢了个雪团放在窗台上便去灶前烤火。
钟令看他们蹲到自己跟前来,从灶膛里刨出来几个烤芋头给他们吃。
子秀年级虽小,可是心思敏感,顶着两个丫髻窝进钟令怀里来,“哥哥,祖母过寿,母亲怎么不开心啊?”
钟令将刚吹凉的烤芋头塞进她嘴里,抬头看了灶前忙活的于二娘,确定她没听到后才低声给堂妹解释:“不是不高兴,是你父亲受伤了,叔母担心。”
子秀啃一口芋头,懵懂地点了个头,又学着大人叹气,“唉,我也担心呢。”
于二娘哪里听不见女儿的话,只是不愿在长辈生辰这日过多流露委屈罢了,没想到还是叫女儿看了出来。
丈夫虽未告知实情,只说是上课时不慎摔跤了,然而多年夫妻,她还不至于迟钝到察觉不了他是在强颜欢笑。
钟令抬眼看着她忙碌,微叹一口气,又往灶膛里添了根柴,正好从外面传来了说话声,便见于二娘朝外看了一眼,惊喜道:“子明子秀,外祖父来了。”
说着她就赶紧净手,又叫钟令,“窝在这里烧火作甚?快出去与博士说话。”
厨房里还有两个同族的媳妇,虽说不是大寿,可是六十几岁的老人在钟氏族中已是高寿了,故而相近的几家也都来祝贺了,算是搭把手,一同凑个趣。
便也笑道:“就是,哪有大男人窝在灶门前的,你们读书人,不是都说什么君子不下庖厨的话。”
钟令微微一笑,“五叔母,这话是说君子怀仁,远离血气杀生,并非不耻庖厨,那外面杀鸡宰鹅的,我更是去不得。”
众人笑起来,于二娘嗔怪她,“这是欺负我们没有读过什么书?”
这可不能认下,于是她赶紧起身揖首道歉,叫于二娘将她推了出去。
堂屋里点了一炉火,董五娘等人都在炉前烤火,于博士却在廊前与钟源说话,观二人神色,应是在说今日之事,看到于二娘带着三个孩子过来,立时便止住了话头,先是与两个小的亲近了一番,从怀里掏出了一包蜜枣逗他们。
于博士看着外孙欢喜,笑得更加慈祥,目光转到于二娘身上的围裙时却锁了眉头,“家中没个仆妇还是不像样,也是大户了,总似乡野村妇一般成何体统。”
于二娘本来还惊喜他的到来,一听这话便不悦道:“我又不是作娇小姐长大的,要什么仆妇伺候,没得打肿脸充胖子。”
于博士本欲发怒,顾忌着是寿宴上,只是摆摆手,“罢了,说你不通。”
于二娘得意一笑,一扫之前的烦闷心绪,“父亲早该这样想,也省得见一回说一回了,我要是跟哥哥嫂嫂一样也摆起富家娘子的排场,怕是您也吃不消的,难得见父亲上门,还以为父亲忘了您女婿了,今日看来,您竟还记挂着在我家伯母的寿辰。”
她这话说得揶揄,却也透着真意,于博士年轻时科举不顺,多次考进士科不中,至不惑之年才转考明算科,考上后便任太学博士至今,那时于二娘已经出嫁了,在他当上官之前,家中都不算富裕,于二娘更是没有享受过仆人的伺候,当然摆不出官家小姐的排场,她虽是个痩模样,倒是干得了活的,时常还能帮着钟令与董五娘做些田间地头的活,因此即便钟源差事体面,家中日子富裕,她也不觉哪处用得上仆妇。
于博士面带怫色,今日他是为钟源而来,只是恰巧赶上了董五娘的寿辰,便随意点点头,叫于二娘带着孩子自去,钟令也要走,被钟源留了下来。
于博士也不避她,对女婿道:“冯司业亲自去找了我,让我告知你这一月都先在家休养,那李徹,至今还等在医馆里不肯走呢。”
钟令问道:“冯司业为何不让礼院的人来与叔父讲?”
于博士叹息,“冯司业说是敬重我年高,实则是他自己不愿出面罢了,这样也好,由我来说,也给你留了脸面。”
于博士这话,其实也摆明了他的态度,这事他帮不上忙,钟源只能听凭处置。
钟源也只是苦笑,“岳父大人说得是。”
于博士想想,还是露出了一个极淡的微笑,“若是祭酒大人知道此事,应当还有转圜的余地,你且莫灰心,好好养伤。”
钟令看钟源笑着点头,也劝慰了几句连她自己都不信的话。
落雪纷纷,很快又在院子里覆了薄薄的一层,于二娘在厨房门口,招呼着开席了。
堂屋里点起了两盏大红灯笼,与落雪相映,钟令烧盆爆竹,顿时间这院子里就噼里啪啦的响起来。
两个小孩捂着耳朵,窝在穿着新衣的董五娘怀里,一个手上捧着一个寿桃,爆竹声未毕,炉子里被添了几大把干柴,带起来沸腾的火星,烟气迷漫里,有人向董五娘敬酒,贺她岁岁福海。
钟令坐在下首,看几个妇人拿着寿桃上的红去擦小孩子的脸。
董五娘乐得直拍桌,也叫妇人们去给钟令擦点胭脂,她左窜右跳,躲过了这一场,又被男人们喊着作祝寿诗。
钟源带着酒意,赶在他之前作了一首打油诗,念完又不尽意,拉住钟令,“你作诗不好,看叔父再作一首来。”
除了于博士与钟令外,这里其他人也不懂什么诗书,听他这样讲都连连称好,“再来一首,再来一首。”
他念一句“今日伯母过生辰,坐在堂前似仙人”,董五娘听得眼笑眉飞,抚掌称好。
钟氏一位族叔听完当即脱口而出:“六十也是好时候,等到七十再拜寿。”
于二娘顿时觉得自己也会作诗了,“七十寿星形如风,八十还是不老松。”
在一片叫好声中,于博士抚须的手停了又停,去看钟令,想要获得些安慰,却听他也念道:“九十身健无所忧,百岁繁茂耳目聪。”
董五娘满面红光,每一句都说好,两个小孩便也按捺不住了,一个要背诗,一个要打拳,见大人们都诗兴大发,唯有一个于博士在喝酒不说话,便去拉住他要他看
子秀抱着啃了一半的寿桃钻进他怀里,“外祖父,听我背关鸡。”
“是关雎。”
“哦哦,关雎,关关鸡鸠,在河……”
“是关关雎……”
“外祖父,看我打拳。”大的男孩拉着他的手臂摇晃,“豁,哈,看我左手拳,哈,看我……”
柴火迸裂出火星,响动湮灭在欢笑声里,堂中热闹的喧腾经久未歇。
夜风大作时,于二娘已经醉倒在桌上,倒是钟源清醒过来,一一送了客。
钟令也将祖母安置去休息,听到她呢喃醉语还是那几句打油诗,不免忍住笑,“祖母爱听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