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山高水远行无疆 > 第23章 共同的主题

第23章 共同的主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一觉睡到十点。

周遥川摸摸饥肠辘辘的肚子,从床上爬起来,摁了下手机。

一眼看见的就是沈逝水的消息。

“周老师居然熬大夜!还和我们选了相似的题材一起发!一个人的时候也不要学他们阴间作息啊周老师!【委屈】”

“但是周老师写得好棒啊呜呜呜虽然我没经历过他们的生活,但是击中我的不只是他们的选择还有周老师的倾听与力量!今天的我依然是周老师的小迷弟!【膜拜】”

夸得让人有点不好意思了。

“感谢关心!”

等打开个人账号,发现凌晨发的文章已经被转了好几千次。

连果梦鱼都亲自转发,不介意暴露自己接受采访的事。

“很荣幸能被周老师采访,也感谢周老师耐心聆听,妙笔生花,将我在鹤岗的故事讲述给更多的人!看了周老师采访辉哥,发现姐妹们真棒!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也要有出走的决心,勇敢离开让自己不舒适的地方,找到属于自己的房子与家!”

评论区还补了一句“P.S.要不是周老师志向远大,各方面真的好符合对男朋友的期待嘿嘿[擦口水]dbq是我在想桃子,周老师的恋人是整个世界!”

周遥川眨眨眼。多谢厚爱,但我确实没有其他心思。

评论区的回复拉得老长。

有羡慕的,有嗷嗷叫的,还有暗潮的身影。

“女神和周老师都很棒,但我站一秒暗潮老师x周老师……”底下是暗潮“一秒不够久,还是亿秒吧。”

在某个被置顶挨骂评论里写着“女神居然当众表白!不就是个小白脸还不帅,和那什么暗潮一样,一看就是资本推动吸引小姑娘,又一个丁假罢了,我上都比他行!”

暗潮果断开麦。

“就凭你?你算那根小黑子?骂我可以骂周老师不行【龇牙咧嘴】【锤爆】”

后面紧跟着的,又是一串来自于“斯文败类”和“不服就敲你脑壳”发布的超长版RAP骂骂咧咧——这俩似乎是某个乐队的贝斯和鼓手,与寻路APP底下帮着怼人的黑钻应该是同两人。

周遥川盯了好一会儿,乐出声来。

暗潮是个有意思的人,他身边的人也不乏趣味。

再看到“人间流浪”的主页,凌晨的时候,他们确实发布了新视频,名为《闹市的屋檐》,此时播放量也已经破了六位数。

夜色渐沉,华灯初上,春熙路、太古里人潮汹涌,热闹气息扑面而来。

画面中的潮男潮女穿着风格迥异的服装,陪着兄弟,挽着闺蜜,昂首阔步,仿佛是引领着时尚风潮的先锋。

他们在高楼大厦中捧着写了“成都”的竹筒奶茶,指向裸眼3D大屏连连拍照,还有那一定会出现在打卡照中的爬墙熊猫也不能错过,与路边直播跳舞的网红擦肩而过,再回身合影,扮成惊讶的模样。

“与网红在春熙路合影,想你的风吹到了成都~”

火锅、串串、牛蛙、麻辣兔头、红糖冰粉、老妈蹄花……街巷的霓虹灯招牌色彩斑斓,照在游人的笑脸上。灯红酒绿之中,也有人推杯换盏,热舞嗨歌。

镜头从某个角度俯瞰繁华的街道,连熊猫屁股都显而易见。

“这里是成都最热闹的地方。”

镜头逐渐退后,退到四周出现窗框。

再次出现在画面中的,居然是一个陈旧的蹲便器,再向后是洗手池,一张床。

紧接着,跟随着某个人慢悠悠的脚步,房间的全貌呈现在众人眼前。像是黑色垃圾袋中的家具摇晃摇晃,随意撒进卫生间大小的房间,拥挤局促,却又那么“五脏俱全”。

“这套房子,300一个月。”

画面对比十分震撼。

周遥川挑挑眉毛,不得不说,这段运镜和剪辑十分有故事感,同时营造了极端的反差,让人特别想了解发生了什么。

这段纪录片只有半个小时,内容量却十分充实。

马亮跟随采访的,是专门做“撇火药”房子的中介,跟着他看到了热闹繁华中,连房租都掏不起,只能到这种环境极差、狭窄的、低成本改造的“串串房”中勉强度日的人群。

“有的房间还能上厕所,有点连厕所都没有,退租的时候还会留下很多‘冰红茶’……有的人哪怕三百块都付不起,直接跑路,留下一屋子垃圾……”

中介老程叔边说着边叹气,“知道这些年轻人们没有钱,又要讨生活,找地方住,也很辛苦,房租也允许他们晚点交,还给他们抹去零头……毕竟我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但在这种地方,都已经是中心地带了,只要你肯干,总有活计能做的!”

画面屡次切换,切到几个住在“撇火药”房子里的租户的故事。

“白天是都市丽人,夜晚是CBD里的老鼠。”

“富家子体验生活,两天就跑回家。”

“终于找到工作的小伙子回来报恩。”

“来来去去起起落落的同一位客人。”

马亮再次出现在画外音中。

“或许我们经历过这些,或许我们没有——我们将美好的表面撕破,来看另类的真实,希望大家看到身边那些看不到的角落。无论何时何地,与人为善,对他人多几分理解。我们都在人间流浪,也都在努力生存……”

让周遥川这个经历过“没有家”的人心绪为之牵动,无奈之中,又怀了些许凄凉。

如周遥川在鹤岗的采访,同样是探讨人与房的关联。

房子是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考虑的事。

既是港湾,也是寄托。有时是负担,有时也是遮风避雨的顶棚。

有人初出社会,需要驻足的地方;有人想要离家,就需要再得到一个能称作“家”的房间;有人走到这里,就留下了,后悔了,就再离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