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秋派了一小队人手,如同影子一般,悄悄跟在梁祝二人身后,将他们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并及时向桓秋汇报进展。起初,桓秋饶有兴致地关注着这一切,可时间一长,桓秋开始失去耐心了。“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这个道理谁都懂,在她看来,唯有将这二人彻底打压下去,才能让自己彻底安心。
于是,桓秋开始在暗中施展手段,试图促进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感情发展。她期望祝英台能够借此吸引更多世家子弟的目光,尤其是那些单纯好骗之人,这样祝英台便能顺利嫁入权贵之家,从而远离自己和马文才的生活。毕竟是表姐妹,她也不想下手太过龌龊。
然而,现实却并未如桓秋所预期的那般发展。尽管祝英台依照桓秋的设想,在各种场合频繁地勾引有才气的公子,但在这个过程中,她与梁山伯的接触最为频繁。两人一同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寻找解决之道;一起解决了文会中遇到的棘手难题,凭借着彼此的智慧与勇气,赢得了众人的赞赏;还在学院组团完成考验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在这一系列的经历中,祝英台逐渐发现,自己对梁山伯的感情在不知不觉间变了,变得深厚。少女的情怀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嫩芽,在心底悄然生长,她难以抵挡这种情动的冲动,一颗心大半都落在了梁山伯的身上,曾经对马文才的那份倾慕,在与梁山伯的相处中,渐渐被冲淡。
直到此时,桓秋才将目光聚焦到祝英台身边那位一直被众人忽视的侍女——银杏身上。谁都未曾料到,银杏肩负着祝英台母亲的嘱托,一心要帮助自家小姐攀龙附凤,嫁入高门大户,从而助力夫人重回权贵世家。
银杏心中的野心,如同深埋在地下的种子,一直依附在祝英台身上。毕竟只有自家小姐嫁入高门大户,她才能当上姑爷的妾室,而不是嫁到庶民百姓家,吃了上顿愁下顿。
可如今,自家小姐竟看上了一个没落小官家的儿子,而且对方还带着寡母,家境贫寒。银杏不能接受,甚至觉得天塌了。银杏满心焦急,却又无计可施。她偷偷报信,试图借助外力拆散祝英台和梁山伯,又在暗中使绊子,制造各种麻烦,可没想到,她的这些举动不仅未能如愿,反而如同催化剂一般,助长了祝英台和梁山伯之间的感情。
这对于银杏来说,简直是最大的讽刺。小姐难道忘了夫人在外被那些高门夫人嘲笑寒酸的日子了吗?还是说夫人对小姐的保护太过周全了!
在束手无策之下,银杏的内心渐渐滋生出一股恶念。她手中保管着祝英台的所有身份文书,虽说她在读书识字方面比不上祝英台,但也并非目不识丁。一个大胆而疯狂的念头在她脑海中闪过:若是小姐真的跟那穷书生跑了,那自己不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真正的祝家庄九小姐了吗?自己也能替小姐嫁入大户人家,过上梦寐以求的富贵生活。当初,九小姐帮助八小姐逃婚时,八小姐的侍女银珠便是如此嫁出去的,听闻后来日子过得也不错,怎么着也比当下人强。
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在银杏的推波助澜以及桓秋的暗中相助下,梁祝二人最终做出了私奔的决定。在私奔之前,两人深知前路艰难,无钱寸步难行,于是心一横,偷盗了游学交流书院里同院同窗的银子。这一行为,虽说有些不光彩,但在他们当时的处境下,也是无奈之举。也算是他们还有脑子,知道无钱寸步难行。
梁祝私奔一事,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很快便惊动了桓秋的母亲元静姝。原来,祝家庄的祝母(继室)在得知女儿失踪后,心急如焚,无奈之下向嫡姐求助,希望嫡姐能帮她找到祝英台。这一情况,是银杏所不知道的。此前,祝英台与祝母之间一直通过信鸽保持着定期的暗号往来,可如今这一联系却突然中断了。然而,桓母元静姝自身能力有限,在动用元家与桓家势力方面,甚至还比不上桓秋,面对祝母的求助,她也是有心无力,根本帮不上什么忙,只能徒增烦恼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