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卉确认沈叙白不对这个半路杀出来的小姨感到反感,继续自己想好的措辞,“《贵妇人》是经过多方面认证过的,剧本已经被不少人看过了,包括原著,后续我也会发给你。所以,大家的意思是……”
他忽然闭嘴了,担心自己一句话惹得沈叙白心情不悦,他是林默缄的人,也是沈故之安插在宗荣内部的眼线,说白了就是为了保证让这个小主子各方面都过得好,主要是吃哪家饭喝哪家汤,他心里还是很清楚的。
沈叙白没一点情绪,“所以他们的意思是,不需要我再看一遍剧本和协议了,直截了当地接了片约,对吧?”他咬牙笑着,“那我问你,是我演还是他们演?我知道你其实在心里还是对我心存芥蒂,但你要想清楚,真正给你发工资的是谁。我爸给你钱不是全都捏在他手上的,里面有一部分,我可扣可不扣。”
车门自动向两侧滑向车尾,沈叙白下车前横眉冷眼回了他一句,“你要想清楚立场,想明白得失。”
张卉绷得死紧的后背被他一句话击垮了,整个人瘫在座椅上,但心里也释然了不少,先前他觉得自己天天双方面监视着沈叙白,只为了挣一点外快,心里很膈应。
但活着就是为了几分钱,所以他没得选。
现在心里那点事被沈叙白两句话点破,原本掩着藏着的心思再也不用藏着掖着了,倒是觉得做人磊落了几分,缓和好情绪跟在沈叙白身后进了主门。
沈叙白扶着刷满白漆的橡木扶手一路向上,循着从二楼传来的低低沉沉的钢琴调去探去寻。
窗外坠在玻璃上毕毕剥剥的响声掺杂着钢琴的曲调,沈叙白身上为数不多的精气神也被打散了。
二楼一扇格子窗前支着一架钢琴,白色的纱布掀起半页,女人盘着长发,耳边坠着单边耳饰,背后两根细白肩带挂着丝裙,露出的一截后背线条极为含蓄优美。
沈叙白等钢琴曲最后一个尾音结束才开口,“小姨?”
“呀!小白你什么时候回来的?”陆温川转身欣喜,牵起他的手,主动收敛自己的信息素,她毕竟也是alpha,对小辈还是omega自然是十分十足地去压制自己的信息素。
沈叙白也的确没有感到任何不适,甚至有半秒诧异,以为她的信息素就是这种冷冷雨气带着淡淡木香的味道,但回神才发现自己误错了意。
“我妈妈一直没有跟我提起过您,所以我先前不知道自己还有个小姨。”沈叙白说来愧疚,不自觉垂头敛息。
陆温川基本和他一般高,拉着手进了屋,“不打紧不打紧,我记得你爸还有个弟弟吧?他怎么样?”
“……小姨问的是沈叔吗?”沈叙白从这句话中品出了一些不明不白的感情,像是在关心一位老朋友,又像在打探宿敌的惨状。
“沈叔叔近来挺好的,只是不常回家,一直在内地忙他的电影。我听我爸说,他前一阵子去漠河取景,但是不清楚那边的温度,穿的衣服也薄了些,脸被冻伤了。”沈叙白注意到陆温川陡然皱起的眉,忙不迭改口,“不过,现在已经养好了!”
陆温川笑着松了一口气,又佯装泰然自若地评价,“他是个omega,离开了人果然还是照顾不好自己。”忽而又有些茫然,似乎除了从沈叙白这里捞一点他叔叔的消息就再也找不到其他话可以说了,只是在重复“那就好”三个字。
张卉将东西放下就回了房间,一楼算是会客厅,二楼才是卧室,一层至多有六间卧室,中间正对主门便是一扇上下相连的硕大的彩镜玻璃窗,如果是晴天,那准是将屋内照得犯彩漂亮。
他的工作忙完了,兀自回房间休息,这庄园本是沈家的财产,沈故之假意大方出手赠予林默缄。
林默缄虽是面上沉稳,一向不偏不倚,对公司的大大小小都是一碗水端平,但还是会偏爱沈叙白,便将这庄园留着给在国外拍戏的沈叙白用,正巧今日便用上了。
沈叙白和陆温川聊了几句,他发现这个小姨看起来拒人于千里之外,但实际是个很真诚的人。
唯独对他叔叔的关心丝毫有些超于对正常家人的范围了,他哀叹这个世界实则只是个转盘,他和林默缄迟早还会见面的。
和她聊天,沈叙白只觉得舒服,等到他连连打了两个哈欠,陆温川便放过了他。
回到房间的沈叙白一沾枕头便睡了,这一觉睡得轻,也极其不安稳。
翻来覆去便没有了睡意,沈叙白下床在房间内搜寻着,最终将视线落在面前的书架上,他注意到一叠影片,以及《满春鹊楼》的原著,就像是故意摆在那里,特意等着被他发现一般。
沈叙白用手指细细摩挲过这位老朋友,他来国外避嫌了,但没能保住这位老朋友,国内对他隐瞒性别的事众说纷纭,那些影视粉又会怎样看这部作品,沈叙白不得而知。
他出此下策是明哲保身,只能等网上那些说法自行平息,他再考虑要不要回国内复出。
兴许是担心自己看了网评会受影响,但其实大家对沈叙白怀孕一事只是抱有惋惜之情,他们从不质疑沈叙白的演技和真诚待粉丝的心性。
沈叙白不是完人,有质疑声也正常,但程度只是很浅陌一层,风评还是正向的,只是不少女友粉塌房了。
针对网上那些言论,只是沈叙白不想去看去了解,因此也错过了那一条被顶上榜一的帖子,标题很吸引人——
《自沈影帝后皆是鹦鹉学舌》
他松了口气,这种时候,他对自己的行径也不置可否,默默放下那本书,顿了顿,又捧在手心里。
脑海中浮出水的是五年前的第一次登台,梨树的枝条被压弯了一些,他提着行李箱穿过梨园,肩头落了三两瓣梨花,直到隐身于一片梨树尽头,一行大字显了出来——“满春鹊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