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锦绣中华:黄道婆的现代纺织传奇 > 第2章 第二章:百年锦绣,风雨飘摇

第2章 第二章:百年锦绣,风雨飘摇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父亲黄振华略显笨拙却充满关切的搀扶下,黄道月终于走出了那个充斥着消毒水气味的“医馆”。当厚重的玻璃门在身后合上,现代都市的喧嚣如同汹涌的潮水,瞬间将她淹没。

耳边是尖锐刺耳的鸣笛声,是无数铁皮盒子(汽车)呼啸而过的风声,是陌生人群快速交谈形成的嘈杂背景音,比元大都最繁华的集市还要喧闹百倍,却少了几分人气的温热,多了几分冰冷的急躁。眼前是高耸入云、直插天际的“琼楼玉宇”,只是这些楼宇并非木石结构,而是由一种闪着寒光的“精铁”(钢筋)和巨大的、能映照天光的“琉璃”(玻璃幕墙)构成,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压得人喘不过气。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古怪的气味,混杂着草木清香、食物香气,还有一种从未闻过的、带着油腻的烟火气(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

黄道月只觉得头晕目眩,脚步虚浮,若非父亲坚实的手臂支撑着她,恐怕早已瘫软在地。她下意识地抓紧了父亲的胳膊,那略显粗糙的现代布料触感,是她此刻唯一能抓住的真实。“月儿,小心点,车来了。”黄振华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一辆红色的铁皮盒子在她面前停下,车门自动打开,露出了里面柔软舒适的座椅。

坐进车里,隔绝了外界大部分的喧嚣,黄道月才稍稍松了口气。铁皮盒子平稳而快速地在宽阔平坦的“官道”(马路)上行驶,窗外的景象飞速掠过,每一帧都挑战着她来自七百年前的认知。她沉默地看着,努力将眼前的景象与脑海中属于“黄道月”的记忆一一对应,心中既有对这个陌生时代的惊叹,也有对自身处境的茫然。

车子最终驶入一片相对安静的区域,停在一座颇具年代感的中式宅院前。青砖黛瓦,飞檐斗拱,依稀可见昔日的精致与气派,但细看之下,墙角的苔藓、剥落的朱漆、以及庭院里略显杂乱的草木,都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侵蚀和主人的力不从心。这便是黄家老宅,“锦绣坊”的根基所在。

踏入宅门,一股混合着淡淡檀香、旧书墨香和些微霉味的气息扑面而来。客厅里,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慈祥的老太太正坐在红木椅子上,手中拿着针线,似乎在绣着什么。看到黄道月进来,她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颤巍巍地站起身,眼中满是疼爱和担忧:“月儿回来了?身子好些了吗?快,快坐下歇歇。”这是奶奶,记忆中一位典型的传统女性,擅长各种精细的女红,也是家中温暖的港湾。

旁边还站着一位面容与父亲有几分相似,但更显稳重的中年男子,是大伯黄伯父,负责工厂的生产管理。他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眼神里也带着关切。而另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则显得过分热情,脸上堆着笑,眼神却有些飘忽不定,正是记忆中那个让原主颇为反感的堂哥,李强。“月儿妹妹可算回来了,看你这脸色,还得好好补补。哥回头给你炖只老母鸡!”李强说着,眼神却不自觉地瞟向黄振华,似乎在衡量着什么。黄道月礼貌地点点头,并未多言,她对这个堂哥本能地保持着警惕。

在奶奶的坚持下,黄道月先回到了属于“自己”的房间。推开门,现代化的气息更加浓郁。柔软的地毯,简约的家具,墙上贴着几张看不懂的明星海报,书桌上堆满了厚厚的“纺织工程”专业书籍和几本设计手稿。最引人注目的是桌上那个方正的、合着的“会发光的盒子”——笔记本电脑,旁边还放着一块光滑冰冷的“铁块”——智能手机。

黄道月深吸一口气,关上房门,隔绝了外界的视线。她走到书桌前,伸出依旧有些虚弱的手指,小心翼翼地触碰着那台笔记本电脑。根据记忆碎片中的指引,她尝试着打开它。屏幕骤然亮起,柔和的光芒映在她略显苍白的脸上。她又拿起那块“铁块”,模仿着记忆中的动作滑动、点按。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指尖轻触,无数的文字、图片、影像便如潮水般涌来。她看到了关于“锦绣坊”的新闻报道,大多是负面消息——“百年老店风光不再”、“传统纺织面临淘汰边缘”、“锦绣坊资金链断裂传闻”……她搜索了现代纺织行业的信息,看到了“快时尚”、“智能穿戴”、“可持续面料”、“3D打印”等无数新鲜词汇和技术,感受到了这个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残酷的竞争。她甚至看到了关于她自己——“锦绣坊千金留学归来,能否力挽狂澜?”的零星讨论,字里行间充满了不确定和质疑。

网络上的信息与脑海中的记忆相互印证,冰冷而残酷的现实摆在她面前:“锦绣坊”确实负债累累,高达数千万的银行贷款和供应商欠款如同两座大山压在头顶;市场份额被“天明纺织”等新兴企业不断蚕食;工厂设备老旧,技术严重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更糟糕的是,人心涣散,一些老员工已经开始另谋出路。

银行的催款通知如同雪片般飞来,最后通牒的日期近在眼前。如果再不想办法,等待“锦绣坊”的,只有破产清算这一条路。百年基业,将毁于一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