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坊”的日子,在黄道月一系列雷厉风行的组合拳下,似乎暂时稳住了阵脚。线上的喧嚣渐渐平息,真实的赞美盖过了恶意的诋毁;线下的客流虽未井喷,却也精准地吸引了一批懂得欣赏的拥趸;供应链的重建虽步履维艰,但新的合作渠道正在缓慢铺开。
然而,黄道月心中清楚,这只是暴风雨中的短暂喘息。赵天明那样的豺狼,绝不会轻易松口。更重要的是,“锦绣坊”这艘百年老船,内部的沉疴积弊远非一日之功可除。
这天下午,阳光透过老宅雕花的窗棂,洒在黄道月面前摊开的一堆报表上。这些是王经理引入现代化管理后,各部门勉强凑出来的运营数据。数字本身并不难懂,但背后反映出的管理混乱、效率低下、权责不清等问题,让她看得直皱眉头。父亲黄振华虽然全力支持她,但在具体的企业运营上,更多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经验停留在作坊式的管理,面对现代商业的复杂体系,显得捉襟见肘。
“这样下去不行。”黄道月放下手中的笔,揉了揉眉心。仅仅依靠她这个“半路出家”的现代灵魂,加上父亲的老经验,就像用绣花针去撬动巨石,太难了。“锦绣坊”需要一个真正懂得现代企业运作规则,又能理解她心中那份文化坚守的“掌舵人”。
她将自己的想法和父亲、李薇以及王经理(当时还是以顾问身份参与部分事务)沟通。黄振华对此倒是没有太多意见,他也深感力不从心。李薇举双手赞成:“对对对!月儿你负责貌美如花和技术攻关,咱们得找个能打仗的大将军来冲锋陷阵!”
黄道月苦笑,她可没想只负责“貌美如花”。她很清楚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必须精通现代企业管理,懂市场,懂运营,能建立起一套规范高效的体系;其次,这个人不能是纯粹的“资本家”思维,要能理解并尊重“锦绣坊”的文化底蕴和匠心精神,不能为了追求短期利润而牺牲品质和传承;最后,也是最难的,这个人要有足够的魄力和开拓精神,能带领“锦绣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
这样的将才,何其难寻?
她委托了几家国内顶尖的猎头公司,也在一些行业论坛和高管社群里发布了招聘信息。然而,筛选下来的简历,要么是背景光鲜但对传统文化毫无兴趣的纯粹职业经理人,要么是对文化有情怀但缺乏大型企业实战经验的“文人墨客”。黄道月面试了几位,都感觉差了点意思。
就在她快要降低标准的时候,一家猎头公司推荐了一位特殊的候选人——王立军,四十岁左右,曾在国内一家大型服装集团担任过高管,履历非常漂亮,尤其擅长供应链管理和市场营销。但推荐他的猎头顾问也坦诚告知,王立军离职的原因有些“特别”:据说是因为他过于强调数据化管理和效率提升,与集团创始人家族在经营理念上产生了激烈冲突,最终不欢而散。在业内,有人说他能力出众但过于“冷血”,只认数据不认人情;也有人说他是个难得的实干家,只是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数据化管理?效率提升?”黄道月反而对这个“缺点”产生了一丝兴趣。她深知“锦绣坊”目前最缺的就是规范和效率,但也担心过于“冷血”的管理会伤害到那些默默奉献的老员工和需要耐心打磨的传统工艺。她决定见一见这位王立军。
面试安排在老宅那间充满历史感的会客厅。王立军比照片上看起来更显精干,一身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带着一种久经沙场的审视感。
寒暄过后,王立军开门见山:“黄总监,恕我直言,我看过锦绣坊的资料。一家百年老字号,负债累累,设备陈旧,市场萎缩……坦白说,前景并不乐观。您所谓的‘古法技艺’,听起来很美,但在现代工业化生产面前,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如何规模化?如何与那些快时尚品牌竞争?我需要看到更实际的东西,而不是情怀和故事。”
他的语气直接而尖锐,毫不掩饰自己的怀疑。黄振华在一旁听得有些不舒服,李薇也皱起了眉。
黄道月却笑了,她不意外对方的质疑,反而觉得这种坦诚比虚伪的恭维更值得尊重。她示意父亲稍安勿躁,然后平静地迎上王立军的目光:“王经理,您说的效率和规模化,确实是现代商业的法则。但您有没有想过,当效率和规模化走到极致,产品高度同质化的时候,什么才是真正的稀缺品?”
不等王立军回答,她继续说道:“是独特性,是品质,是文化,是情感连接。锦绣坊的古法技艺,不是要和机器拼速度,而是要用机器无法复制的匠心和温度,去满足那些对美、对品质、对文化有更高追求的消费者。‘慢工出细活’,这句话在今天依然有价值。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下一个ZARA或H&M,而是要成为纺织品领域的‘爱马仕’,一个能代表中国文化高度和匠心精神的品牌。这,才是我们的‘实际的东西’。”
她的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眼中闪烁着智慧与自信的光芒。王立军的眼神微微动了一下,显然没想到眼前这个看起来文弱的年轻女子,竟有如此清晰的战略思考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