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屁!你懂个锤子!”张师傅气得满脸通红,干脆扭过头去,不再理他,“我的东西,我自己心里有数,用不着你指手画脚!”
车间里一时间安静得可怕,只有织机还在单调地响着。黄道月站在不远处,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里沉甸甸的。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更是两种理念的碰撞——代表着现代工业效率的标准化,与代表着传统匠心温度的经验主义,在这里发生了最直接的交锋。
除了生产环节,王立军的“成本控制”原则也开始显现威力。他大刀阔斧地削减各项非必要开支,从办公用品的领用到差旅标准的制定,都抠得极细。甚至,他对黄道月正在进行的一些古法染色和面料改良试验也提出了质疑。
“黄总监,这个季度的研发预算已经超支了百分之三十。我知道您想恢复古法技艺,但像这种用纯天然植物染料,反复试验几十次才出一点效果的项目,成本太高,产出太慢,从商业角度看,投入产出比严重不符。”一次碰头会上,王立军指着一份研发费用报表,直言不讳。
“王经理,有些东西的价值,不能完全用投入产出比来衡量。”黄道月平静地回应,“这些古法技艺是我们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是别人无法复制的壁垒。前期投入是必要的,一旦成功,带来的品牌溢价和文化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我理解长期价值,但我们首先要活下去。”王立军毫不退让,“公司目前的现金流非常紧张,我建议暂停一部分高成本低产出的研发项目,优先开发几款能快速适应市场、走量的中低端产品,迅速回笼资金,改善财务状况。”
市场策略上的分歧,也浮出水面。王立军倾向于“短平快”,先解决生存问题;而黄道月坚持“高举高打”,要一开始就树立高端文化品牌的形象。两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下。会议室的气氛一度有些凝重。
黄道月意识到,自己必须成为那个“粘合剂”。她既理解王立军作为职业经理人,对数据、效率、成本和生存压力的看重,也深知张师傅等老匠人对传统技艺的情感和坚守,以及这些技艺对于“锦绣坊”的灵魂意义。
她开始在两者之间周旋调和。
她找到王立军,诚恳地沟通:“王经理,我明白你的压力和专业判断。但在生产上,能不能给张师傅他们多一点时间和空间?有些手艺活,确实需要‘感觉’,我们可以尝试把标准化和弹性结合起来,比如设定一个质量范围,而不是一个绝对值?研发方面,我们可以优化一下试验方案,控制成本,但核心的古法探索不能停,这是我们的根。”
同时,她也一次次地去车间,跟张师傅和其他老员工谈心。“张师傅,王经理也是为了厂子好,想让大家的日子更好过。有些新规矩,是为了让咱们更规范,跟得上时代。您的手艺是宝,但有些地方,咱们是不是也可以试试新方法,看看能不能做得又快又好?您的经验加上科学的方法,说不定能让咱们的老手艺焕发新光彩呢?”
她利用自己深厚的纺织知识,有时候能从技术层面解释王立军某些建议的合理性,有时候又能点出标准化流程可能忽略的关键细节,让双方都能看到对方观点中的可取之处。她甚至组织了几次小型的技术交流会,让王立军了解传统工艺的精妙之处,也让老匠人们接触一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工具。
磨合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并非毫无进展。王立军虽然在理念上与黄道月时有碰撞,但他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个年轻的“大小姐”,在纺织技术方面的专业程度远超他的想象,尤其是在那些古法技艺的复原和改良上,常常能提出令他这个行外人拍案叫绝的见解。而且,她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展现出的韧性和智慧,那种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又能巧妙化解矛盾的能力,也让他暗自佩服。他开始意识到,黄道月的“理想主义”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对文化价值的深刻理解之上的。
而老员工们,在黄道月的耐心引导和亲身示范下,也开始慢慢尝试接受新的制度。虽然抱怨声依然存在,但打卡的人多了,按时交报表的部门也多了。张师傅虽然还是时不时跟王立军“顶牛”,但私下里,也开始琢磨黄道月提到的“经验加科学”的可能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磕磕绊绊,新的管理制度在“锦绣坊”初步建立起来。考勤记录开始规范,财务报表逐渐清晰,生产流程也朝着标准化的方向迈进。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肉眼可见地有了一些提升。
然而,黄道月知道,这只是表象。深层次的理念冲突,如同埋在地下的树根,盘根错节,并未真正解决。王立军追求的效率和利润,与她坚守的匠心和文化,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找到真正的平衡点?这艘承载着百年历史和千年技艺的老船,在新的航道上,依然充满了未知的风浪和挑战。
夜深人静时,黄道月站在窗前,望着院子里被月光笼罩的老槐树,轻轻叹了口气。引凤来栖是好事,但如何让这只现代的“凤凰”与古老的“梧桐”和谐共生,还需要她付出更多的智慧和心力。前方的路,依然漫长。她能感觉到,下一次真正的考验,或许很快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