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锦绣中华:黄道婆的现代纺织传奇 > 第12章 第十二章:新官上任,磨合阵痛

第12章 第十二章:新官上任,磨合阵痛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王立军的到来,像一颗投入古井的石子,在平静了没几天的“锦绣坊”内部,激起了层层叠叠的涟漪。他就像一个自带精密仪器的外科医生,甫一上任,便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改革的“手术刀”。

“早上九点整打卡,迟到一分钟扣十块,早退同理。请假需提前一天提交书面申请,部门主管和总经理双签字。病假需提供三甲医院证明。”第一条新规,贴在老旧的公告栏上,字迹工整,语气冰冷,像极了王立军本人那张不苟言笑的脸。

一时间,习惯了踩着点晃进厂门,甚至偶尔还能带份早点边吃边干的老员工们炸了锅。

“搞么子哦?以前黄老板在的时候,家里有事打个招呼就行,现在还要写申请?还要双签字?比衙门还麻烦!”

“就是,迟到一分钟扣十块?我这辛辛苦苦一天才多少钱?抢钱啊!”

“王经理这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得也太旺了点吧?”

抱怨声如同夏日午后的蝉鸣,嗡嗡作响,透着一股子不适应和抵触。黄振华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理解王立军是为了规范管理,但看着那些跟了他大半辈子的老伙计们愁眉苦脸的样子,心里又堵得慌,几次想开口说情,都被王立军一句“黄董,慈不掌兵,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给顶了回去。

紧接着,“数据化管理”的大棒也挥舞起来。以前,“锦绣坊”的运营更像是凭感觉——布料用了多少,大概估摸着;成品出了多少,点个数就行;客户反馈好不好,听销售口头汇报。现在,王立军要求各部门,从采购、生产到销售、财务,每周必须提交详细的周报,月底要有月度总结和数据分析报告。

“采购成本明细,供应商比价记录,入库良品率……”

“生产线各工序耗时,成品合格率,次品原因分析……”

“线上店铺访问量,转化率,客单价,用户画像……”

一连串专业名词砸下来,别说那些只懂埋头干活的老员工,就连黄振华都觉得头晕脑胀。“转化率?用户画像?这都是啥玩意儿?”他拿着一份电商部门勉强凑出来的报表,感觉像在看天书。

“爸,这些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运营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黄道月耐心地解释,但看着父亲和那些老员工们对着电脑屏幕抓耳挠腮的样子,她也明白,这种转变带来的压力有多大。王立军追求的精准和量化,与“锦绣坊”长期以来那种模糊、凭经验的作风,形成了剧烈的冲突。

最大的矛盾爆发点,在生产车间。王立军认为,古法技艺固然是核心,但在一些非关键环节,完全可以用标准化的流程来提高效率,降低次品率。比如络筒、整经等准备工序,甚至部分织造环节的参数设定。

“张师傅,根据数据分析,您负责的这几台织机,‘云感棉布’的出品率波动最大。我制定了一套标准操作规程,包括经纬密度、引纬力度、梭口开合时间等,请您严格按照这个执行。”王立军拿着一份打印出来的SOP(标准作业程序),递给正在调试织机的张师傅。

张师傅看都没看那张纸,眼睛依旧盯着嗡嗡作响的织机,手上不停地调整着某个部件。“王经理,织布不是拧螺丝,差一丝一毫都不行。这棉线有粗有细,天气有干有湿,机器也有脾气,哪能都按一个死规矩来?凭的是手感,是经验!”

“经验主义会导致不稳定,标准化才能保证质量的均一性,才能提高效率。”王立军推了推眼镜,语气坚持。

“效率效率!你就知道效率!”张师傅猛地停下手里的活,转过身,布满老茧的手指几乎要戳到王立军的鼻尖,“这布是有生命的!你摸摸看,每一寸的手感都不一样!你按那个死规矩织出来的,就是一块死布!没得灵魂!”老匠人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嘶哑,眼神里是对手艺被亵渎的愤怒。

“我尊重您的经验,张师傅。但数据不会说谎,按照规程,次品率确实能降低至少百分之十五。”王立军毫不退让,他习惯了用数据说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