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上帝……这是……缂丝?”一位白发苍苍、据说眼光极度挑剔的法国老牌时装评论家,忍不住凑近仔细观察,喃喃自语,“多少年没见过如此精妙的手工了,而且,设计并不迂腐,竟然如此现代……”
展示结束后,掌声并不热烈,但持续了很久。许多买手和媒体人围住了黄道月、李薇和王立军,问题一个接一个。他们对这些前所未见的面料、精湛的工艺以及独特的设计理念充满了好奇。
“请问这种薄如蝉翼的面料是……苎麻?这怎么可能?”一位来自意大利顶级面料商的代表,难以置信地反复触摸着“云裳”样品。
“那些山海经的图案,是用什么工艺实现的?是印花吗?不,看起来更像是织出来的……”一位日本买手对着联名系列仔细研究。
“Kesi……你们真的掌握了完整的Kesi技艺?并且还能进行现代化的设计应用?”那位法国老评论家直接找到了黄道月,眼神中充满了探究。
黄道月和李薇从容应对,用流利的英语和法语(黄道月穿越后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恶补的成果,加上一点点“天赋”),耐心解答着每一个问题,讲述着面料背后的故事,阐述着设计的理念。她们的专业、自信和对文化的真诚热爱,赢得了在场许多人的尊重。
接下来的几天,锦绣坊的展位成为了时装周上的一个“异类”热点。没有喧嚣的音乐,没有浮夸的装饰,但总有人安静地驻足、仔细地观摩、低声地交流。一些真正懂行的买手,在反复确认了产品的品质和独特性后,当场就签下了小批量的试订单,其中不乏像巴黎春天、老佛爷这样的顶级百货,以及一些眼光独到的独立设计师精品店。
几家重要的时尚媒体,如《Vogue Paris》、《WWD》等,也对锦绣坊进行了报道。虽然篇幅不大,且多带着一丝猎奇的口吻,但评价普遍正面。“来自东方的神秘工艺与现代设计的惊喜邂逅”、“锦绣坊:一个值得关注的中国文化品牌”……这些标题,足以让锦绣坊的名字第一次真正进入国际主流时尚视野。
一位在Instagram上拥有数百万粉丝的时尚博主,在她的PFW总结帖中,特别放大了锦绣坊一件“云裳”长裙的细节图,配文:“喧嚣时装周里的一抹宁静。这种面料带来的触感,无法用语言形容,仿佛穿上了月光。来自中国的Jinxiu Fang,记住这个名字。”这条帖子获得了大量的点赞和转发,引发了小范围的讨论。
巴黎时装周落幕,锦绣坊团队带着几份沉甸甸的订单意向和远超预期的媒体反馈,踏上了归途。飞机舷窗外,巴黎的灯火渐渐远去,如同散落的星辰。
“我们成功了,至少,是开了个好头。”李薇兴奋地挥舞着拳头。
王立军则相对冷静:“是的,反响不错。但要将这些意向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长期订单,并且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真正立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供应链、品控、本地化营销、文化差异……每一个环节都是挑战。”
黄道月望着窗外深邃的夜空,心中却异常平静。巴黎的惊鸿一瞥,固然可喜,但这只是锦绣坊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她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如何将这份短暂的惊艳,转化为持久的品牌影响力?如何让世界不仅仅是猎奇地看待东方元素,而是真正理解和尊重其背后的文化底蕴与现代价值?
她想起了黄道婆当年改良纺车、推广棉纺,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质疑和坚持。如今,她要做的,是在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舞台上,继续这场跨越时空的“织锦”事业。
“路虽远,行则将至。”黄道月轻声对自己说,眼中闪烁着比巴黎灯火更明亮的光芒。她知道,锦绣坊的国际化征程,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坚守着那份源自千年文脉的匠心与智慧,终有一天,这来自东方的锦绣,必将绽放出令整个世界瞩目的光彩。而眼下,当务之急,是消化巴黎之行的成果,并开始为下一轮的技术创新储备力量。她隐隐感觉到,仅仅依靠现有的技艺改良,还不足以支撑锦绣坊未来的星辰大海。或许,是时候将目光投向那些更前沿、更具颠覆性的领域了——比如,智能纺织。一个更大胆、更具未来感的构想,正在她心中悄然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