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坊内部,传承文化的氛围也日益浓厚。公司定期组织员工,特别是年轻的设计师和管理人员,参与非遗保护志愿者活动。他们或前往偏远乡村,记录即将消失的民间纺织技艺;或在博物馆协助整理、修复古代纺织品文物;或走进社区,为孩子们讲解传统服饰文化。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员工的文化素养和自豪感,更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传承的意义与责任,将这份情怀融入日常工作中。
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也更加频繁。锦绣坊与意大利科莫的丝绸世家探讨天然染色技术的合作,与法国里昂的提花工坊交流复杂纹样的织造经验,甚至与日本京都的西阵织匠人共同举办设计工作坊,探索东西方丝织技艺的融合创新。这些交流不仅带来了技术上的互鉴,更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师和匠人之间的理解与友谊。
随着锦绣坊在文化传承与交流领域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业品牌。在许多国际场合,它被视为中国传统纺织文化的杰出代表,一张流动的、充满活力的“文化名片”。黄道月和她的团队,也自觉地承担起了“文化使者”的角色,用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一场场精彩的活动、一次次真诚的交流,向世界讲述着“锦绣中华”的古老故事与时代新声。
这天傍晚,黄道月刚刚结束一场与法国设计师关于Kesi元素应用于现代珠宝设计的视频会议。夕阳的余晖透过落地窗,洒在她办公室墙上挂着的那幅修复后的清代刺绣嫁衣上,流光溢彩,如同活了一般。她想起自己初到这个世界时,正是这件嫁衣,点燃了她心中传承的火种。如今,这火种不仅没有熄灭,反而借助科技与时代的东风,在全球范围内渐成燎原之势。
“路还很长,但方向对了,就不怕遥远。”她拿起桌上一份关于“锦绣坊乡村振兴计划”的报告,那是他们下一步将要深耕的领域——将技艺的复兴与土地的滋养、人的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锦绣坊的责任,不仅仅是守护博物馆里的珍宝,更是要让这份美,真真切切地惠及更多的人,如同当年的黄道婆一样。
窗外,华灯初上,都市的繁华与老宅的静谧交织在一起。黄道月知道,锦绣坊的征途,早已超越了商业的范畴,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也寄托着对世界美好未来的期盼。这份“文化使者”的担当,沉甸甸,却也让她甘之如饴。因为她相信,当不同文明的美好能够自由交流、和谐共生时,这个世界,才会真正变得“锦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