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坊的智能纺织概念一经披露,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不仅在消费者层面引发了热烈讨论,更在同行眼中激起了惊涛骇浪。羡慕、嫉妒,以及更直接的——贪婪。
最先按捺不住的,依旧是老对手,赵天明的“天明纺织”。
“黄总监,您看看这个。”这天下午,王立军面色凝重地走进黄道月的办公室,将一个平板电脑递了过去。屏幕上,是一款刚刚在某科技展会上亮相的户外冲锋衣,品牌赫然是“天明”。
黄道月接过平板,指尖划过屏幕,放大产品细节图和性能介绍。那熟悉的面料微结构,那几乎一致的温度响应曲线……她的眉头倏地蹙紧,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起来。
“他们动作倒是快。”黄道月的声音听不出喜怒,但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核心的微胶囊配方和纤维融合工艺,模仿得有七八分像了。”
王立军推了推眼镜:“何止是像。我们技术部门初步分析,他们很可能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了我们早期未公开的部分实验数据,虽然在稳定性和调温范围上还有差距,但已经构成了实质性的侵权。”
“又是他们?”李薇恰好拿着设计稿进来,听到这话,柳眉倒竖,“上次商业间谍的事情还没跟他们算清楚,现在又来偷技术!赵天明还有没有底线了?”
黄道月将平板还给王立军,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通知赵律师,准备诉讼。这一次,不仅要让他们停止侵权,还要让他们付出代价,知道什么叫尊重知识产权。”
赵律师接到电话时并不意外,锦绣坊的快速崛起和技术突破,必然会引来觊觎。“黄小姐,王总,放心,相关的专利布局我们一直做得很扎实。智能调温面料的核心专利,我们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链条。证据方面,只要对方产品上市,我们就可以进行逆向工程分析和比对。”
锦绣坊的法务团队迅速行动起来,在赵律师的指导下,收集整理了大量研发记录、实验数据、专利证书以及对方侵权产品的技术分析报告。一纸诉状,将“天明纺织”告上了法庭。
然而,赵天明显然也是有备而来,甚至可以说,他早就预料到了这一步。锦绣坊的起诉书刚送达,“天明纺织”的反击也随之而来——他们竟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了对锦绣坊智能调温面料核心专利的无效宣告请求!
“什么?!”王立军接到消息时,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他们凭什么?我们的专利是经过严格审查授权的!”
赵律师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依旧沉稳:“这是常见的商业诉讼策略。提出专利无效,一方面可以拖延侵权诉讼的审理进程,另一方面,如果侥幸成功,釜底抽薪,就能彻底摆脱侵权指控。他们肯定找了一些所谓的‘现有技术证据’或者‘新颖性不足’的理由。”
黄道月拿过无效宣告请求的文件,快速浏览着。对方果然罗列了一些看似相关的国外早期文献和几项技术参数略有相似的旧专利,试图证明锦绣坊的技术并非首创,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
“雕虫小技。”黄道月放下文件,眼神清冷,“他们这是在混淆视听。我们的核心创新在于微胶囊材料的配方、纤维融合的特殊工艺以及智能调温的算法控制,这些是那些旧文献和专利里根本没有的。赵律师,我们全力应诉,必须保住核心专利的有效性。”
一场围绕专利有效性的攻防战,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拉开帷幕。锦绣坊组建了由黄道月亲自挂帅,包含研发核心成员、专利工程师、赵律师团队在内的强大答辩阵容。
实验室的灯光彻夜通明。泛黄的实验记录本、早期样品的光谱分析图、精确到毫秒的性能测试数据、与现有技术的详细对比分析报告……堆满了会议桌。黄道月凭借着她跨越时空的知识储备和对纺织技术的深刻理解,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论据中的漏洞,并为己方的技术创新性提供最有力的证明。
“他们引用的那篇芬兰文献,提出的调温材料在纤维附着性上有先天缺陷,根本无法实现我们这种水洗牢度和耐久性。”
“那项日本专利的控温原理是相变储能,而我们是基于微胶囊内特殊材料的分子结构可逆变化,作用机理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