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锦绣中华:黄道婆的现代纺织传奇 > 第63章 第六十三章:千丝万缕,材料之困

第63章 第六十三章:千丝万缕,材料之困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复原缂机的初步成功,像一针强心剂注入了Kesi攻关小组。工坊里压抑多日的沉闷一扫而空,年轻学徒们摩挲着那台结构精密的织机,眼中重新闪烁着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指尖生花的未来。

然而,短暂的兴奋过后,新的、或许更为严峻的挑战,如同水墨画般,在众人面前缓缓铺陈开来。

“织机只是骨架,真正的血肉,还得靠这些丝线。”在一次对着宋代缂丝龙袍高清放大图的研究会上,负责材料分析的研究员指着屏幕上的惊人细节,语气凝重,“我们之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桑蚕丝上,但你们看这里……”

屏幕上,是龙袍上龙爪和祥云的局部特写。即便是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那非同凡响的质感。龙爪的轮廓线,闪烁着一种沉静而华贵的冷金色光泽,历经千年而不朽;而祥云的边缘,隐约可见一些比发丝更纤细、带着奇异虹彩光泽的丝线,赋予了云朵流动变幻的生命力。

“这是……捻金线?”李薇凑近屏幕,呼吸微微一滞。作为设计师,她对各种奢华面料并不陌生,但如此精细、与丝线结合得如此完美的金线,还是第一次见到。

“没错,是捻金线。而且品质极高。”研究员点头,“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里,”他指向祥云边缘,“根据光谱分析和文献比对,这极有可能是……孔雀羽线。”

“孔雀羽线?!”几个年轻学徒发出了低低的惊呼。用孔雀羽毛捻成的线?这听起来简直像是天方夜谭。

黄道月静静地看着屏幕,没有说话。黄巧儿的记忆碎片中,确实有关于这些特殊材料的模糊印象。她记得那些皇家贡品缂丝上,为了达到极致的富丽堂皇和特殊效果,确实会不惜工本地使用各种珍稀材料。捻金线,捻银线,用翠鸟羽毛点缀的“点翠”,以及难度最高、效果也最炫目的孔雀羽线……这些不仅仅是材料,它们本身就是一门门近乎失传的绝技!

“看来,我们不仅要复原缂丝的‘织’法,还得复原这些‘线’的造法。”黄道月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合格的线,再好的织机、再高的技艺,也织不出真正的顶级缂丝。”

新的攻关方向迅速确立:特殊纺织材料的复原与研发。

首当其冲的,便是相对“常见”但也已失传核心工艺的捻金线。原理似乎不复杂:将极薄的金箔切割成细如毫发的金线,然后均匀、紧密地缠绕在真丝芯线上。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团队首先面临的是金箔来源。市面上的金箔纯度、厚度、延展性参差不齐。为了达到古代捻金线那种既纤细又强韧、光泽纯正的效果,必须找到能够提供特定规格高纯度金箔的供应商。黄道月亲自带队,拜访了好几家国内顶尖的金箔生产厂家,其中不乏一些传承悠久的老字号。经过反复沟通、样品测试,最终才与南京一家以古法制箔闻名的老厂达成合作意向,愿意为“锦绣坊”定制生产符合要求的特种金箔。

金箔有了,切割又成了拦路虎。古代是如何将薄如蝉翼的金箔,切割成宽度不足零点几毫米、且连续不断的细丝的?文献记载语焉不详。团队尝试了各种现代精密切割工具,从激光到水刀,效果都不理想,要么切口熔融,要么金线断裂。最后还是张师傅从古籍中找到一丝线索,推测古人可能使用某种特制的“金刀”和“衬板”,配合极其精湛的手工技艺进行切割。团队仿制了几种推测中的工具,由最有耐心的学徒反复练习,失败了无数次,指尖被划破更是家常便饭。经过近一个月的摸索,才勉强掌握了初步的切割技巧,能够切出长度有限、但符合要求的金线细丝。

最难的是缠绕。如何将纤细易断的金线,均匀、牢固、无缝隙地缠绕在同样纤细的丝线芯上?力道轻了,金线松脱;力道重了,金线或丝线断裂。团队设计了多种辅助缠绕的微型装置,但效果都不如人意。关键时刻,又是黄道月脑中黄巧儿的记忆闪现出一个关键细节:缠绕时,丝线芯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和张力,同时捻线人的手指需要涂抹一种特制的、略带粘性又不会污染金线的膏脂。根据这个“提示”,团队调整了工艺,并请教了中医药专家,调配出几种可能的膏脂进行试验。果然,缠绕的成功率大大提升!

捻金线的攻关刚刚看到曙光,孔雀羽线的挑战接踵而至,其难度更是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

孔雀羽毛,尤其是其靠近根部的、带有金属光泽的绒毛(称为“翠绒”),色彩绚丽,光泽变幻。但如何将这些柔软、短小、毫无韧性的羽绒,捻成可以用于织造的线?这简直违背了现代纺织的基本原理。

“这……这真的能捻成线吗?”一位年轻学徒看着手中轻飘飘的孔雀翠绒,满脸困惑,“一碰就散了啊。”

更棘手的是原料来源和伦理问题。孔雀是保护动物,大规模获取羽毛不仅违法,也违背了“锦绣坊”一直倡导的环保和可持续理念。黄道月明确指示,必须寻找合法人道、符合动物福利标准的羽毛来源,例如从养殖场收集自然脱落的羽毛,或者干脆研究替代方案,比如用其他禽类的羽绒,通过特殊染色和处理工艺,模拟出孔雀羽毛的光泽和质感。

研究员们开始查阅古代文献,寻找关于“辑绒”技艺的记载。发现古人确实有将鸟类绒毛捻线的方法,但工艺极其复杂,需要特殊的工具和处理液,对捻线人的技艺要求更是高到离谱。团队尝试了几种方案,包括将羽绒与极细的丝线混纺、使用天然粘合剂等,但效果都不理想,捻出的线要么粗糙易断,要么失去了羽绒本身的光泽。孔雀羽线的复原,陷入了僵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