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莲花县的百姓,东望县逐渐恢复热闹,往日里西街浓郁的艾草与松香味也逐渐消退。
伴随着稻花香,早稻逐渐成熟,金黄色的稻穗在风中摇曳,在稻田里含羞带怯。
早晚收割稻谷是最佳的时节,稻谷中水分较少,更加有利于保存,农户和种了稻子的居民纷纷将镰刀磨得锋利,刀口最利处在阳光下泛着蓝光。
人们穿着长袖与长裤,在稻田里忙碌,手起刀落割下一把金色的稻穗,下刀处又快又稳,几乎每一刀都落在稻穗根部往下一尺的距离。
这个位置割下的稻穗恰好能够扎成捆,方便后续稻米脱落。
忙到中午,日头正晒的时候,刚好可以回家休息,与最炎热的时辰错开,到了下午再继续去收割,收割好的稻穗用几个活结绑扎成捆。
田地里割下的秸秆也不能浪费,必须粉碎了,混着家禽的粪便来还田,用来维持土壤的肥沃。
晾晒稻谷时也是一大难题,须要错开雨季,艳阳高照时才能够晾晒,否则沾了水汽的稻谷不出两日便发芽了。
这是一段争分夺秒的时节。
农民忙碌在稻田时,张明贤也没有闲下,他始终记着通往梁溪的那条官道,行走及其不便,商贾人家好不容易有些生意,将货物运输出去都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
“蒋县丞,为何通往梁溪的那条道,一直没有修缮?”张明贤疑惑了很久,为什么官道如此狭窄,着实不符合常理。
蒋良因回答:“并非无人修缮,而是每年都有人修,只是那是片竹林,开了春一场雨,这笋子就冒出尖来,竹子冒尖很快,不肖几日就已经长出来了。”
“原来是这样。”竹子的地下茎繁茂,有根茎的地方就能冒出笋来,一旦出笋,那成林就很快。
张明贤叫上工房典史与蒋良因一同来到西面那片竹林。
工房典史指着几株竹子对张明贤道:“这几株颜色尚青的,因当是今年春天新长成的,颜色比那边那块稍浅些。”
张明贤顺着工房典史指的方向看去,确实新增的竹子颜色稍浅也稍细些,成竹是更深的苍绿色。
工房典史拿出背篓里的斧头,一斧子从嫩竹根部砍去,清脆的声响在林间回荡,竹子上方的枝叶随着典史的动作颤抖,与其他竹叶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不多时,那根竹子向着三人的另一方倒下,被林间枝叶挂住。
张明贤与蒋良因拽着竹子根部断裂处往空地上拖动,二人仔细查看断裂处,内部是浅浅的黄色,一股竹子的清香。
姜樾背着小背篓在林间采取年岁尚老的竹叶。
突然惊闻不远处的动荡,便撇开层层遮挡前去查看。
却见张明贤与蒋良因二人拽着一根嫩竹子,竹子的另一头还在与站直了的竹子紧紧挨在一起,二人花费了巨大的力气才完全将那根竹子完整的摆在地上。
“二位是要做竹筒饭?”姜樾问道,肚子里不争气的传来“咕咕”的声音,心中暗道:都怪早上吃太饱,中午不想吃,这会儿看着什么都想吃了。
姜樾摸摸肚子,怪不好意思的:“约莫是饿了,见着什么都想着吃的了,二位忙,莫放心上。”
蒋良因在一旁好不给面子笑出声来。
姜樾正想逃离,张明贤转移话题缓解尴尬的氛围,说:“竹筒饭是清晰过后装上米饭和腊肉一起焖蒸么?”
姜樾眼里冒着星星:“对,就是这种,不过普通稻米就成,不需要糯米,你也吃过吗?”
姜樾好奇,她来了那么久,没有听闻这边还有竹筒饭的,这里不擅长新菜式,平日里顾客量少,新菜式若是不受欢迎囤积的食材便浪费了,普通商户哪里舍得浪费一点呢?
“不曾,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一种叫‘考澜’的食物就是用竹子和糯米与肉制成,好像是另一个国家的特色饭。”张明贤放下手中的竹子,站起来看着姜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