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晚出门时一大一小还在熟睡。
这种极限作息对她来说并不陌生,虽然早起不是常态,但偶尔一两次也算不上灾难。
不过其余嘉宾倒是无甚精神可言,镜头扫过,素面朝天的疲态硬是把节目效果装点出几分真实。
早间的采购任务分为三个小组,生鲜,时蔬及副食用具。
而分组环节由抽牌决定,节目组准备了一套标注有全体姓名的牌卡,由每位嘉宾抽取一张卡背完成随机分组,最后再统一揭晓分组结果。
也就是说,抽到谁的名字和最终归属哪一组,完全是两件互不关联的随机事件。
戏剧性也因着规则的安排大大提高。
怎奈天意最弄人。
朴晚好巧不巧地和李訇利分去买菜。
还不等自己有什么反应,其余几位瞬间开启吐槽模式,满打满算就两个“懂行的”,他俩要真分去一组,其他人那岂不是什么都买不回来?
那晚上直接关门大吉算了。
也不清楚这群人是竭力规避事端,还是的确考虑到资源分配失衡,经过此一番唇枪舌剑的协商,朴晚最终改去跟郑知周和席答一起挑生鲜,ME和乔森组队买菜,余下两人启程去超市。
生鲜啊...
朴晚捏着节目组分发下来的资金信封,还未拆开,心里已经隐隐有些不安。
节目组明确强调,初次采买任务要检验“员工”之间的默契程度,采购前禁止任何形式的“通气”,嘉宾需在规定的预算里,以组内决定的方式购买当晚能用得上的食材。
尽管任务安排听着简单,外景部分的拍摄也暂时没有固定脚本,嘴上说能买回来就行,但实际执行起来,几组的难度压根儿不均衡。
素菜和副食用具的采购相对轻松,无非是那几样品种,但鱼市不一样,因为滨城本身的位置特殊,上有江,下临海,故而造就了非常丰富的生鲜资源和极具规模的水产交易网络。
不仅海鲜品种繁杂,鱼贩往来频繁,更能吸引周边城市前来进货,进口、冷冻、新鲜鱼货应有尽有,选择空间大的同时,陷阱更是数不胜数。
至于信封里这两三张钞票,实在不够看...
还有,最最关键的是,同行的两位似乎没什么逛水产市场的经验,刚进来就差点被挂在门口的两条熏带鱼呛得想跑。
这不怪她俩,毕竟嗅觉敏感度因人而异,有些人真的会因为丁点气味就引发出全身的不适反应...
朴晚一边掏出几包事先揣来的口罩,一边在心里偷偷给自己默哀,鱼腥味儿这事,她刚进厨房时也受不了,算是靠时间硬熬过来的,原本以为备着口罩以防万一,不成想这次还真派上了用场。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朴晚也没怎么逛过这里。
虽说在这行深耕多年,可自己没什么逛市场的习惯,夜露目前使用的菜单还是以肉为主,海鲜有一贯合作的供货渠道,相比在这儿花时间应付预算,一通电话就能省下不少精力。
且不说鱼市绕路,就连开张也比她的生物钟早上一些,实在过来没什么意思。
只是没想节目组会把这些小项分开来算,不允许电话订货,要求嘉宾必须亲自前往市场比价挑选...
啊,要命...
即便她不快,却也只能压下满腔抱怨,毕竟镜头跟着呢。
朴晚假装环顾一下四周,将冲锋衣的拉链就手拉到最顶,故作镇定地插了插口袋,在脑子里迅速理清主次。
比起挑什么,当务之急是要和其他两组隔空打配合。
厨房团队的重点在于合作补台,即便私下嫌隙再大,在成盘面前也要先放一放。
总不能让结果太难看。
然而要让她去主动猜李訇利那几人买什么,朴晚心里又不免升腾起几分膈应。
可当初是自己主动争取镜头的,现在任务上肩,就算再恶心也得把情绪咽干净...
忍忍忍,忍住...
她拼命想把脑子里那点儿不爽甩开,转头温笑着把问题抛给另外两位队友。
“席老师和知周有什么想买的海鲜?”朴晚语调轻松,尽量不让自己看上去像个满腹牢骚的苦主。
昨天见徐清这样称呼二人,她也顺势用了这个热络的叫法,果然一下子把关系拉进不少。
郑知周摇摇头地说自己只能当个拎袋子的劳动力,不太懂海鲜,最多知道上称前要给塑料袋放放水,省得占秤;席答倒是会两招砍价,可惜大多数时候要凭缘分靠运气,不保证每次都能砍成。
至于如何安排采买,看来还得靠朴晚自己了。
节目组此前透露,当晚的食客不会超过十五人。
她得在这儿挑一种用途宽泛的鱼,优先确定今晚生鲜的主材方向,再根据剩余预算补充些基础食材。
不过手里就这么几张票子,既要买鱼,还要留出一部分买肉...
朴晚稍作停顿,理着思路,“...我估计他们会往烧烤上凑。”
烧烤确实是张安全牌,选项多,自由度高,不容易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