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朝,不管是民间还是上层,过继,都是有一定流程的。
其区别在于复杂程度的不同。
民间的过继流程相对简单。
总的来说,就是过继方和被过继方,这两个家庭协商达成一致即可。
讲究一点的家庭一般会提前请村里的里正或者是城内有名望的夫子,根据八卦历法先算出个黄道吉日,或邀请族中德高望重的族老,或是双方家庭内部的亲族成员,做个中人,也就是证人。
然后再算好的黄道吉日的当日,中人、过继方的双方父母、被过继方的双方父母以及两方祝贺的亲友都会早早到场,等着吉时的到来。
等到当日的吉时,双方父母亲长就过继的内容进行协商,比如究竟是选择半继还是全继。
若是选择半继,一子担两脉家族传承,那就必须商讨好半继子如何继承双方父母亲长的财产,以及如何对双方亲长进行赡养等等。
在双方意见达成一致时,双方父母亲长会请中人执笔在红色的绢布上落书:“其祥”,“奕世”,“其昌”等之类的寓意吉祥的话语。
在契书的最后,双方亲长父母以及中人都要画押签字,并写清当日的年月时辰。
最后契书一式三份,分别存于双方的亲长父母以及中人处。*
至此,普通民户的过继程序才算完成。
之后,根据每个过继人家的实际情况不同而决定了后续是否乘席款待前来祝贺的亲友。
但这些都不甚重要,最重要的一步,则是要在契书之中写清过继之子的名字、生辰年月、过继的名头、如何赡养过继的或是原本的双亲以及双亲百年之后的财产归属。
所以对于普通的民众,只要过继书写得清楚,那这个过继过程繁简与否就并不重要。
这是普通民众的过继流程,对于世家豪族来说,这个流程就变得极为复杂繁琐。
若是世家豪族想要过继子嗣,那过继的流程从第一步开始就会变得尤为不同。
士族以上的家族想要过继子嗣,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请家中品行最为贵重,德行最为高尚的人祭祀祭文。
一般这个人选,多是家族最为年长的长老族长。
但也不是说祭祀祭文只是在过去的流程当中使用,祭祀祭文的用途很多,主要区分则是在于内容。
其中最为重要最为隆重的一种祭祀祭文是皇室宗亲祭拜天地,佑保国家昌盛的。
但用途最广的祭祀祭文主要是为了祭祖,是个家人丁兴旺的家族,未告先祖之灵愿保佑家族繁荣子嗣安康而做的祈愿祷告祖宗的祭文。
还有一种,会用的人极为少数,使用的范围和场所时机也极为特殊,是道宫祭祀巫鬼而用的,主要是以表敬意,愿世间安宁,佑生者无惧的。
殷家在京畿传开的那一篇祭祀祭文,就是世家望族用来祷告祖宗的祭祀祭文。
这才是世家准备开始过继子嗣流程的第一步。
写好祭祀祭文,并公开祷告祭祀祖宗后,世家开始过继子嗣的第二步普通民众的过继流程有些类似了。
都是要请一些在对八卦历法有着清晰了解认知的人算出一个黄道吉日来。
这其中相同又不同。
普通民众能请到的人至多也就是有些学问的夫子,大部分也就是拜托村里的里正为自家翻看一下历法,就算是过了。
但士族在这一步请到为自家卜算黄道吉日的人是且只能是道宫里的巫祝,这一步连同在道宫的巫女都不成。
普通的黔首请不到道宫里的巫祝,除了能卜算的有资格的巫祝数量极少的原因之外,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请道宫里的这些巫祝为自家卜算黄道吉日,这些家族需要备上极为丰厚的卦金。
按照不成文的规定,世家所准备的最为普通的卦金之数,那也差不多是普通的一户五口之家的农户一年所需的所有花销。
所以并非是普通民众不想请道宫里的巫祝为自家首屈一指的大事好好算一卦,而是因为这道宫里的巫祝,一来则是请不到,二来嘛,则是请不动。
不过,这也算是摆在明面上的事儿了,为家资颇丰的世家贵族卜算祷告,算是道宫里的巫祝们的正当营收的渠道之一了。
说白了伺候服侍巫神的这些巫祝巫女虽然信仰极高,但归根到底他们还是人,不是神,也没成巫,是人嘛,就得为衣食住行忙碌奔波,所以这些都属正常。
当士族请了道宫里的巫祝为自家过继子嗣一事进行了卜算之后,接下来的步骤,同普通民众一样的是,都需要请族中德高望重的族老,来做中人,成为这次过继子嗣大事上的见证人。
但同普通民众不同的有两点。
其一,过继子嗣,在任何世家宗族之中都算是顶了天的大事了,故而家中必定会提前数日大开祠堂,洒水清扫,焚香点烛,为接下来的过继子嗣的仪式做场地准备。
但这里的祠堂可以因情况而定。
最为严肃且流程最为正统的,过继子嗣的仪式必定是在老家的族弟中的祠堂进行。
但若是因事发突然或者事态紧急或者是其他不可为外人道也的缘由,过继子嗣的仪式也可以在过继方或者被过继方的家中祠堂举行。
若是在过继方或者被过继方的家中祠堂进行过继子嗣的仪式,那便会牵扯到第二大世族与普通民众不同的点。
普通民众大部分就生活在本地。说得清楚些,雍朝的好多村子,在里面生活的人大部分都是一个姓氏,譬如王家村或是李家村。
这也就是说这个村子里面的人与其他人,多多少少有些沾着亲带着故,都是一个家族的。
再大一点的村子,也最多是有两大姓氏或者三大姓氏所组成,说白了也就是有两个或者三个大的家族一同生活在此地。
故而,若是普通民众想要请族中德高望重的族老,或是双方家庭内部的亲族成员来做个中人,是极为方便的,从村头到村尾喊一嗓子便行了。
但若是这个家族已成士族,乃至世家以上,面对需要在不同于族地的自家祠堂进行过继子嗣的仪式的这种情况,同时,若是还想要请族中最为德高望重的族老作为中人,来主持操办这场仪式,这其中操作的难度,耗费的时日,以及损耗的钱财,都与村口喊一嗓子的普通民众有着极大的区别。
甚至可谓是天差地别。
所以,这两日,不止是殷府众人,甚至是远在云中的整个殷氏都动了起来。
殷府当中,几乎每个仆妇手底下都被同时塞了两到三个活计,殷府上下,上到殷泽文的大父大母,阿耶阿母,下到看门的门房小童,都忙得是脚不沾地的。
反而,这件事情的主角殷泽文,才是真正闲了下来,被他大父阿母塞到了祠堂罚跪思过。
自上一次,殷如葵给她大兄殷泽文和她阿嫂程嫣送过吃食之后,送饭的这个活计,像是殷府的一众长辈和如葵在一片沉默之中达成了的默契,不用他人嘱咐,如葵自动自发地为她可怜兮兮的大兄和依旧沉默寡言的阿嫂送来了一日三餐。
嗷,不止一日三餐,如葵还包了中晚两餐之后的两顿点心……
这不,今日午时,殷泽文才刚刚吃完如葵为他和他新妇送来的黄金鸡和梅花汤饼,这不过是未时刚过,如葵就又提着装着满满当当点心的食盒过来了。
殷泽文看着如葵从食盒中将一样样精致的点心一一端出,不受控制地摸向了自己已经有逐渐变软迹象的小腹——自己快要被自家妹子喂出小肚子来了!
如葵根本不管自己大兄殷泽文向自己头过来的哀怨指责的眼神,手中的动作不停,将最后一碟雪霞莲从食盒中端出,放在了殷泽文和阿嫂程嫣的面前。
殷泽文看着似出水芙蓉,有似云收夏色的雪霞莲,眼神幽幽地看向了殷如葵。
“咳,葵娘,我知道你心疼大兄阿嫂在祠堂罚跪,吃不好也睡不好的受苦,所以每日为大兄和阿嫂变着花样的送来各种吃食,你的心意大兄和阿嫂心领了,但是,但是吧……”殷泽文的话说的吞吞吐吐。
再想想自己接下来准备说的那些,自己这话怎么感觉有点不知好歹呢?
但再想想自己快要胖了一圈的腰身,殷泽文咬咬牙,还是一口气将接下来的话说了出来,“但是你再心疼我和你阿嫂,你也不能把大兄当成豚仔一样的喂啊!”
如葵瞟了一眼似是委屈又似抱怨的大兄殷泽文,没接他的话茬,反而开始介绍起了今日里这顿带来的点心。
如葵指着最后拿出来的那道雪霞莲,慢悠悠地说道:“这道雪霞莲,虽是面点,但也是极为花心思的。雪霞莲的鲜艳非常的绯紫花瓣慢慢向中间变淡,这就极为考验面点厨娘的上色功力了,而蕊心又是用豆腐雕成的,整体娇嫩又不失鲜活。”
“雪霞莲虽说味道有些寡淡,但从颜色上来说却是极好的,看着就能感受到些许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