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含义
含义: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含义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一是真理内容是客观,真理中不包括以人的意志力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客观真理同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唯物主义反映论。
3.主观真理论
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两种典型表现有:一是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二是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
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一元性: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有且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必背)
1.真理绝对性:真理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2.真理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二是真理所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有限的。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①二者相互依存。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此是相对与有局限。但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此是无条件,绝对的
②二者相互包含。一是真理绝对性寓于真理相对性中。二是真理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绝对性。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不可分,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
4.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根源
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认识能力,是思维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
5.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略)
6.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
马作为科学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态度对待马,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易错点1:真理的客观性与一元性
真理本质上是一种认识,内容是客观,而形式是主观。真理一元性针对真理所反映的客观内容,从真理主观形式来看,人们对同一真理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但在内容上对同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三、真理与谬误(必背)
1.谬误内涵: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极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
2.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①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两者是性质不同的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②真理与谬误是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3.真理与谬误的方法论意义: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吃一堑长一智,人们分析失败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做到失败乃成功之母。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依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本性和实践特点所决定
①真理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
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实践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辨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品格,是实践能够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主要依据
2.逻辑证明是对实践标准的重要补充
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逻辑证明中使用的逻辑法则,是在实践中产生,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方能获得真理性。
五、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①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经过实践证明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具有不可推翻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