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叛乱的消息传来时,朝堂之上很是乱了一番,可以说是人心惶惶。叛乱丛生,乃是亡国之相啊!然而消息接二连三发过来,确认只是小小的县城叛乱,大家才算是安定下来,开始争夺功劳。是的,虽然还没打,大家已经认定这场战争必胜,只是谁来拿功劳的区别。
按照惯例,这类战事本该由奋武将军这样的高级武官统领,像马文才这样从未有过实战经验的小武官,根本无缘参与。然而,马太守早有筹谋,在消息传出的半月前,便通过马家的渠道得知了消息,开始频繁在京城活动。他先是备下江南上等的丝绸、精致的漆器,以及从海外辗转得来的奇珍异宝,分批送往几位朝中重臣府上。每次拜访,他都没有空手前往过,言辞恳切,称家中子侄渴望在战场上历练,恳请诸位大人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
与此同时,马太守在同僚间广撒银钱,以资助修缮官署、救济同僚亲属等名义,与二十余位官员达成利益交换。他承诺,若此次能争取到平叛差事,日后定会在地方政务上给予诸多便利,甚至愿意让出部分辖地的赋税分成。金陵乃是都城,都城的太守能让出来的利益,还是让不少人心动的。
这些举动逐渐形成舆论,不少官员在私下议论时,都开始提及扬州府都尉人品和能力皆是可靠,此次可令其携女婿上场。早年马文才也是狠刷了一番文物双全的名头的,此时也被拿出来夸年轻有为,应当给予机会。
早朝当日,皇帝萧史问及平叛人选,几位受马太守拉拢的大臣纷纷上奏,称马文才虽年轻,但饱读兵书,且其岳父桓泽作战经验丰富,翁婿二人定能协同作战。面对众臣的举荐,皇帝权衡再三,最终将平叛的差事交给了桓泽,并同意马文才随军出征。
早朝当日,金銮殿内气氛凝重,皇帝萧史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视着下方群臣,沉声道:“北方小小城门侯也敢叛乱,危及百姓安宁,诸位卿家可有合适的平叛人选?”
话音刚落,吏部王大人率先出列,行礼后道:“陛下,臣举荐扬州都尉桓泽,曾进抵霸上。可携其婿马文才同行。此子虽年轻,却自幼饱读兵书,胸有韬略。桓泽将军作战经验丰富,若翁婿二人协同出征,必能相辅相成,平定叛乱。”
户部陈大人紧接着上前,拱手道:“王大人所言极是。桓泽将军威名赫赫,有他坐镇,定能约束军中纪律,指挥得当。马文才虽无实战经历,但世家子弟中,有此才学者甚少。此次平叛,正是让年轻将领历练的好时机。”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响起窃窃私语声。一位白发老臣皱着眉头,上前一步谏言:“陛下,用兵乃国之大事,岂可让毫无经验之人担当重任?末将以为,仍需派久经沙场的老将挂帅,方能保我军无虞。”
皇帝微微颔首,目光转向其他大臣,问道:“诸位卿家还有何见解?”
此时,受马太守拉拢的礼部李大人站了出来:“陛下,此乃县匪之乱,不足为虑。马文才既有才学,又有桓泽将军从旁指导,何愁不能建功?若一直固守旧制,年轻将领何时才能崭露头角?”
一番争论后,皇帝萧史揉了揉眉心,沉思良久,终于开口:“朕意已决。着桓泽为平叛主帅,马文才随军出征,协同作战。望卿等尽心竭力,早日平息叛乱,还我百姓安宁。”萧史也是觉得这个皇帝做的窝囊又无奈,桓泽和马文才这个两人选出乎他的意料,但是考虑其氏族身份,也是情理之中。氏族也是需要战功收益的。当几个氏族出来的官员提议时,就没给他留拒绝的余地了。
群臣齐声道:“臣遵旨!”
另一边,桓泽收到出征消息时,正独自在书房研读兵书。他握着竹简的手微微收紧,虽然早些时日,他就收到马太守的书信,议定了此次的出征,但是收到消息还是感受到了压力。桓泽年轻时也曾跟随祖父沿汉水北上,这许多年未经历大战,倒是有些生疏了。
也因此,桓泽此次极为谨慎,召集父亲桓镀提前送到扬州府的手下,准备次日启程。想到即将奔赴战场,家中的妻儿老小让他放心不下,尤其是女儿桓秋,刚成亲不久,若是自己在战场上有个闪失,她在马家的处境难免艰难。但身为桓家的继承人,桓家也需要战功来维持人脉,容不得他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