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乡

繁体版 简体版
鲤鱼乡 > 锦绣中华:黄道婆的现代纺织传奇 > 第61章 第六十一章:失落的经纬,Kesi之谜

第61章 第六十一章:失落的经纬,Kesi之谜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质疑、担忧、兴奋、凝重……各种情绪在会议室里交织。

黄道月没有退缩,她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奔流不息的黄浦江。

“难,我知道。”她的声音平静却充满力量,“但正因为难,才值得我们去做。锦绣坊要做的,不是跟在别人后面模仿,而是要挖掘、守护、传承我们民族最顶级的文化瑰宝。成本高,周期长,我们可以分阶段投入,可以寻求国家文化基金的支持,甚至可以调整其他项目的优先级。”

“至于能不能做到……”她转过身,目光扫过每一位核心成员,“我相信我们可以。我们有最好的匠人,有最懂文化的设计师,有最给力的市场团队,还有……我。”她没有明说系统和黄巧儿的记忆,但语气中的自信不容置疑,“别人做不到的,锦绣坊未必不能!”

最终,在黄道月的坚持下,项目正式立项。一个专门的“Kesi攻关小组”迅速成立,由黄道月亲自挂帅,组员精挑细选:张师傅作为技术总顾问,几位在传承基地表现最为出色、最有耐心和悟性的年轻学徒作为核心匠人储备,李薇团队派出资深设计师负责纹样研究与转化,同时还外聘了两位国内顶尖的材料学和古代纺织史研究员作为顾问。

攻关小组立刻投入工作。传承基地里专门开辟了一个保密级别最高的工坊。大量的古籍文献、古代绘画、考古报告被运送进来,研究员们戴着白手套,对着能找到的少数缂丝实物的高清照片和显微图像,逐一分析其结构、材料、色彩和工艺细节。

初步研究很快聚焦到了核心难点上——“通经断纬”。如何在不断裂的经线上,用无数个小小的梭子(称为“柎”)将不同颜色的纬线反复穿梭,构成精密的图案,并且让不同色块之间的交界处(行话叫“水路”)既清晰分明,又天衣无缝?这其中的奥秘,文献记载语焉不详,实物也因年代久远而难以完全解析。

“必须找到活的传承!”黄道月做出判断。团队兵分几路,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历史上缂丝产地如苏州、定州等地,进行地毯式寻访。他们拜访各地的文化馆、非遗中心,联系织绣领域的专家学者,甚至深入偏远乡村,希望能找到哪怕一丝线索,找到仍然掌握部分缂丝技艺的老艺人或家族。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寻访的结果令人沮丧。大部分线索都指向“失传”或“仅存理论知识”。偶尔找到一两位自称会缂丝的老人,仔细了解后发现,他们掌握的也只是简化版或者变种的技法,与宋元时期那种精妙绝伦的皇家缂丝相去甚远。这项被誉为“织中之圣”的技艺,其传承链条已脆弱得仿佛风中残烛。

寻访无果,只能依靠自己摸索。在特设工坊里,团队根据文献的零星记载和研究员的推测,搭建了简易的模拟装置,开始了初步的试验。年轻的学徒们在张师傅的指导下,尝试着用不同颜色的小梭子在绷紧的经线上穿梭。

几天后,第一批试验样品出来了。

结果……惨不忍睹。

织出来的布片,与其说是“缂丝”,不如说是一块色彩混乱、图案模糊的抹布。色块之间要么留有明显的缝隙(露经),要么就是颜色混杂在一起,糊成一团。线条歪歪扭扭,表面凹凸不平,完全没有缂丝那种平整、匀净、精细的质感。

看着这些失败的样品,刚刚还充满信心的年轻学徒们有些垂头丧气。连一向沉稳的张师傅,也轻轻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看来,我们把缂丝想得太简单了。”李薇拿起一块样品,苦笑着说,“这难度,简直是地狱级别的。”

王立军虽然没在现场,但收到项目进展报告后,再次找到了黄道月,忧心忡忡:“黄总,这才刚开始,就遇到这么大困难。要不……我们再重新评估一下这个项目?或者先从难度低一点的技艺入手?”

黄道月站在工坊里,手里捏着那块粗糙不堪的试验品,指尖能清晰地感受到那混乱的纹路和僵硬的质感。她的脸色平静,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失败是意料之中的。如果这么容易就被复原,缂丝也不会濒临失传了。

“王哥,开弓没有回头箭。”黄道月将失败的样品放下,语气斩钉截铁,“越是困难,越证明我们做的事情有价值。这才刚刚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她的目光,落在了工坊角落里,那几张根据古画初步绘制的、结构奇特的织机草图上。或许,问题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技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