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提议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与现代机械设计的思路大相径庭。工程师出身的研究员下意识地想要反驳,但张师傅却沉思片刻,眼睛一亮:“用柔性材料做提综的连接件?以柔克刚……这思路,有点意思!让我想想,让我想想……”
张师傅拿起铅笔和草稿纸,结合黄道月的描述和自己对古代机括的理解,迅速勾勒出几个方案。经过几天的反复试验和调整,一个基于“柔性连接”原理的、结构大大简化的提综装置被设计并制造出来。安装到原型机上一试,果然!不仅升降精准,动作轻快,而且稳定性远超之前的设计!
“黄总,您这脑子……真是神了!”负责调试的钳工师傅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黄道月只是微微一笑,她知道,这并非什么“神机妙算”,而是沉淀在黄巧儿灵魂深处、跨越千年的实践经验,在特定情境下被激发了出来。
就这样,在团队的共同努力和黄道月时不时的“灵光一闪”下,历经数月的艰苦奋战,第一台结构相对完整的复原缂机原型,终于矗立在了工坊中央。
它看起来还有些粗糙,木料的颜色深浅不一,有些部件还带着试验留下的划痕。但整体结构匀称稳固,尤其是那排列整齐、可以通过脚踏和手拉杆精确控制升降的多片综框,以及那个能细微调节经线张力的特殊卷轴装置,都显示出与普通织机截然不同的复杂性和精密性。它静静地立在那里,仿佛一头沉睡的巨兽,带着来自遥远宋元的回响。
“上弦,试试!”黄道月的声音带着一丝难掩的激动。
最好的桑蚕丝被小心翼翼地牵引到织机上,经线绷紧,发出琴弦般的嗡鸣。一位最有天赋的年轻学徒,深吸一口气,坐到了织机前。黄道月亲自递给她一个缠绕着红色丝线的小梭子。
学徒按照之前学习和推演的技法,开始尝试进行最基础的平缂。梭子在清晰分开的经线间穿梭,纬线被打紧。虽然动作还很生涩,速度极其缓慢,但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紧紧盯着那寸缕之地。
奇迹发生了!
相比之前在普通织机上试验时出现的混乱、模糊、露经等问题,这一次,织出来的布面平整了许多!色块的边缘虽然还不够完美,但已经能看出清晰的轮廓!经线的张力稳定,开口清晰,小梭子穿梭起来顺畅了不少!
“成了!有门儿!”张师傅激动地一拍大腿,声音都有些发颤。
虽然距离织出精美的图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初步的测试结果,无疑证明了他们复原织机的方向是正确的!这台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复原缂机,确实具备了进行缂织的基本功能!
压抑了几个月的沉闷气氛一扫而空,工坊里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欢呼声。年轻学徒们眼中重新燃起了光芒,之前所有的辛苦和挫败,在这一刻都化作了值得。
黄道月看着那在原型机上初见雏形的、虽然简单却结构正确的缂织纹路,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她知道,织机只是第一关,后面还有材料、技法、纹样等重重难关。但今天,他们终于撬开了通往“织中之圣”殿堂的第一道门缝。
窗外,已是黄昏。夕阳的余晖透过工坊的窗户,给那台古朴而崭新的缂机,镀上了一层温暖而神秘的光晕。属于“锦绣坊”的缂丝复兴之路,似乎终于看到了一线曙光。